普通维生素D安全剂量范围宽,人群中极少会长期使用超过最大耐受剂量的维生素D,少有因普通维生素D摄入过量导致中毒的报道。生理剂量补充普通维生素D导致高钙血症的风险非常小,不需常规监测血钙及尿钙。尿钙升高可能是监测维生素D过量较为敏感的指标,一般认为24 h尿钙大于7.5 mmol(300 mg)为高钙尿症。尿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服用维生素D的人群中,不能简单地认为尿钙升高就是维生素D中毒,典型的维生素D中毒通常表现为高血钙及其相关症状,如烦渴、多尿、呕吐、食欲下降、肾结石等。 通常可通过检测血清25OHD浓度判断是否存在维生素D中毒。尽管不同研究间差异很大,导致维生素D中毒的血25OHD水平常在224 μg/L(560 nmol/L)以上,其对应的维生素D补充剂量多超过每天30 000 IU,且应用时间较长。对于健康人群,25OHD水平不宜超过150 μg/L(375 nmol/L),否则中毒风险增加。 过量补充维生素D可能导致尿钙升高,尿钙持续超过10 mmol/d(400 mg/d)可能增加肾结石和肾脏钙盐沉着的风险。然而,由于普通维生素D的安全剂量范围很广,常规剂量补充普通维生素D一般不增加肾结石和肾钙盐沉着、进而损害肾功能的风险。同时常规剂量补充维生素D也不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甚至可能有保护作用。维生素D缺乏和过量都可能与血管钙化的发生相关。 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和帕立骨化醇等)导致高尿钙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维生素D,特别是联合补充钙剂时。活性维生素D剂量越大,发生高钙血症的风险越高。 活性维生素D的半衰期短,一旦发现用药期间出现高尿钙或高血钙,应立即减量或停药,特别需要注意同时减少钙剂和含钙食物的摄入,血钙水平多数能很快恢复。对于需要长期使用活性维生素D治疗的患者,建议在启动治疗后的1、3及6个月分别监测尿钙磷及血钙磷水平,此后建议每年监测两次血钙磷、尿钙磷及肾功能,以确定长期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慢性肾功能不全需持续透析的患者,无法测定尿钙磷,使用活性维生素D期间需动态监测血PTH、血钙、血磷是否控制达标,并每年监测异位钙化情况,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综上所述,维生素D总体安全性好。使用常规剂量普通维生素D一般不需要监测血钙和尿钙;在长期使用活性维生素D、维生素D联合钙剂及其用于CKD患者时,则需要更加关注其安全性。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目前已广泛用于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治疗。充足日光照射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最安全、价廉和有效的手段。对不能充分日照或维生素D营养不足者可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健康补充剂。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临床上也常被用于佝偻病/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CKD-MBD和皮肤疾病等。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使用需要注意其安全性,监测血、尿钙水平,防止维生素D中毒。尽管维生素D对钙、磷代谢调节和骨骼以外的作用被不断发现,但其在糖尿病、肿瘤、免疫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防治中所需的剂量和效果尚不确定。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期待更多新型维生素D制剂和新的药物适应证被不断开发和应用。 荐:发原创得奖金,“原创奖励计划”来了!秋高气爽,有奖征文邀你直抒心意!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诊断与治疗100个为什么?——之甲旁亢治疗解答之一 1、防止低钙血症: CKD患者可出现低钙血症,尤其是ESRD患者,而低钙血症可降低钙敏感受体对PTH 分泌抑制的作用,从而促进继发性甲旁亢的发生,因此CKD早期就应该监测血钙,并纠正低钙血症。但活性维生素... 再谈维生素D、拟钙剂、碱性磷酸酶、矿物质对慢性肾脏病-肾性骨病和死亡率的影响之一 再谈维生素D、拟钙剂、碱性磷酸酶、矿物质对慢性肾脏病-肾性骨病和死亡率的影响之一。我们已经确定了与肾性骨病有关的十四种常见的情况,包括钙三醇(活性维生素D)缺乏,25羟-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