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合成减少,肠道钙、磷吸收减少,出现低钙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轻微的低磷血症。血清1,25(OH)2D显著降低是该病的特征性生化改变。活性维生素D对该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5羟化酶缺乏:主要见于严重的肝功能损伤、药物诱导25羟化酶缺乏和遗传性25羟化酶缺乏,使25OHD生成障碍,导致佝偻病/骨软化症。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Ⅱ型(vitamin D-dependantrickets type Ⅱ,VDDR Ⅱ型),又称遗传性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因编码维生素D受体的VDR基因突变,导致1,25(OH) 2D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血液中1,25(OH)2D显著升高,约有2/3患者并发禿发。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factor 23,FGF23)相关低血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包括遗传性低血磷性佝偻病和肿瘤相关的骨软化症。此类疾病患者血液循环中高水平的FGF23抑制肾小管钠磷共转运蛋白的表达和功能,使尿磷排出增加,血磷下降。同时FGF23抑制1α-羟化酶的合成与活性,使血1,25(OH) 2D水平不适当降低,肠道钙磷吸收减少,加重低磷血症,导致矿化障碍,发生佝偻病/骨软化症。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微结构损伤,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增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显著增加,同时易伴发肌少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风险增加。由于维生素D对骨骼和肌肉均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和防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2D是重要的钙调节激素之一,增加肠道及肾脏钙吸收,促进正钙平衡。维生素D可通过升高血钙水平或直接作用于甲状旁腺,抑制甲状旁腺素分泌,减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生,进而减轻后者引起的过度骨吸收。此外,维生素D通过结合于成骨细胞和骨细胞核的VDR,作用于维生素D反应元件,能够调节多种基因的表达,包括骨钙素、骨形态发生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同源X染色体连锁的磷酸盐调节内肽酶(phosphate regulating endopeptidase homolog X-linked,PHEX)、低密度脂蛋白相关蛋白-5(LDLreceptor related protein 5,LRP-5)等,影响骨构建、重建和矿化。此外,维生素D还调节骨骼肌细胞的增生、分化、肌管的大小,对肌肉量与肌功能发挥重要影响。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取决于年轻时获得的峰值骨量和中老年阶段的骨丢失速率。研究表明,D激素是调节骨骼生长发育的重要内分泌激素,青少年阶段,合成及摄取足量的维生素D,能够促进骨骼构建与矿化,有助于获得较高的峰值骨量。此后,充足的维生素D帮助维持正钙平衡,减少骨转换失衡和骨丢失加速。多项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与中老年人甲状旁腺素水平增高、骨吸收增加、骨量丢失、跌倒和骨折风险升高相关。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D 800~1 000 IU/d,能够降低骨转换水平,减少骨丢失率,增加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另外,跌倒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诱因,我国70岁以上人群,跌倒的发生率超过20%,每天补充700~1000 IU的维生素D,可明显降低老年人群跌倒的发生。Meta分析表明,维生素D及钙剂联合治疗能够降低老年人群骨折风险。 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常用阿法骨化醇(1α羟维生素D)或骨化三醇[1,25(OH) 2维生素D]。由于老年人群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力下降,肾脏对25OHD的1α羟化能力减弱,活性维生素D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或有肾脏疾病的患者。研究显示,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能够改善肌肉功能和平衡能力,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老年人群的系统综述显示,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能够降低骨吸收生化指标水平,增加骨密度。我国研究也显示,骨化三醇联合碳酸钙治疗,明显增加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也有研究表明,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能够降低跌倒和非椎体骨折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