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经济停滞、民生凋敝,灾民、贫民、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等城乡贫困人口众多。中国和中国政府及时开展临时性、应急性救助,为贫困人口发放款物,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此后,城市的就业单位和农村生产大队承担了主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国家和集体对五保户、孤残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救济。改革开放后,中国进一步建立完善城乡救济制度,对特殊困难群体给予救济。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社会救助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以及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制度体系。截至2019年3月,城市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590.6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4953.1元,所有涉农县市农村低保标准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6693元,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9096元。中共十八大以来,截至2019年8月15日,针对各种重特大自然灾害共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157次,累计下拨中央财政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602.65亿元。2013年至2018年,年均紧急转移安置900余万人次,救助受灾群众7000多万人次,恢复重建因灾倒损民房50余万间。2018年,共资助7673.9万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施住院和门诊救助5361万人次,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55万人次。 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邮路总长度仅为70.6万公里,长途明线年来,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人民通信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截至2018年,全国邮政和快递营业网点达27.5万处,比1949年增长9.6倍;邮路和快递服务网路总长度达3945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近55倍;全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截至2019年6月,光缆线万公里,光纤用户占比超90%,4G基站数达444.8万个,全球最大规模的固定宽带网络和4G网络基本建成;全国移动电线亿户,其中移动宽带用户(即3G和4G用户)总数达13.55亿户,4G用户规模为12.3亿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91.8%,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97.1%;行政村通光纤比例、通4G比例均超过98%,位居全球先进行列。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了5G商用牌照,正式开启5G商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各项人权实现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障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是人权保障的基本内容。70年来,中国始终注重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的保障。宪法确认了公民人格权。中共十九大再次强调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彰显了保护人格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民法对人格权作了专门规定。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口迁徙政策限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严格依法保障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信息安全。 充分保障劳动者各项权利。新中国成立前,城镇劳动力多数处于失业状态。1949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1808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仅有1533万人,城镇失业率高达23.6%。70年来,就业状况不断改善。1978年末,就业人员达到40152万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的实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00万人以上。2018年,全国就业人数增加到775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处于4.1%以内的较低水平。劳动者工资支付保障、同工同酬、休息休假、职业安全卫生、女性劳动者特别保护、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参与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等各项权利得到依法保障。各地普遍建立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和评估机制,保障了劳动者及其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目前,劳动者每年共享有115日的休息日和节假日,以及5日至15日的带薪年休假,还按规定享受产假、婚丧假、探亲假等假期。全国已建立基层工会组织数由1952年的20.7万个增加到2018年的273.1万个,工会会员由1952年的1002.3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2.95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