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发展到今天,中国成人识字率已经超过了96%,15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23年,是1949年10.23倍(见表11)。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人力资本,70年的时间翻了10.23倍,明显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8.3年),总人力资本从1949年的3.45亿人年,到2015年的117.42亿人年,相当于1949的34.0倍,年平均增长率5.5%。这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即全体人口的现代化最大的标志。其中2017年中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生在校生达到了2754万人,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了3700万人。中国只要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年轻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这本身就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突出的成就,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人力资本的基础。我们估计具有大专以上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现在已经超过了1.8亿人,我国平均每年进入大学的学生人数约700多万,再加上各类在校生或者非在校的高等教育类型,人数将超过1000万,因此,到2020年具有大专以上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基本上可以达到两亿人。两亿人是什么概念?就是巴基斯坦的人口总和,这也为我国未来现代化奠定了人力资本基础。2003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我们也参加到这个研究当中,当时的副标题就是中国要“从人口大国(到2020年)迈向世界人力资源强国”,其中一个瓶颈就在于高等教育人口,事实上现在来看都已经超过我们当初的预期。如果到时真是两亿大专以上人口,那么无论是经济生产力,还是文化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包括国防生产力都将有质的提升,因此中国现代化本质上就是人的现代化,就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 经过70年,中国从“东亚病夫”到健康中国。什么叫“东亚病夫”?用最重要的指标,人口预期寿命,1949年之前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35岁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期望寿命(1950年为49岁),更不要说像美国(68岁)、日本(61岁)等国家;1950年中国婴儿死亡率为200‰,高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175‰);建国初期,全国吸毒者达2000万人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3.7%,达到2000万人。中国的国家治理有效就在于几年内全部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断地发动卫生革命,尤其是第一次卫生革命有效的控制了传染病。有一首诗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诗作《送瘟神》。[27]正因为如此,中国在极低收入条件下,人均预期寿命迅速提高,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也包括60年代下半期以及70年代。30多年前,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在收入层面将中国分为极低收入或者低收入国家,但是1980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66.8岁,却已经高于中等国家收入水平(61.0岁),这本身也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奠定了人力资本基础。 到2017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6.7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72.2岁)(见表12),婴儿死亡率降至6.8‰,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2.9‰),已接近美国水平(5.7‰)(见表13)。中国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2016年召开了全国卫生健康大会,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明确提出到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