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长江大桥曾是之梦,1956年他写下这样的诗篇,“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就是当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苏联重点援助项目之一,在武汉建一座由苏联专家出资、设计、施工和监理的武汉大桥;1968年我们才有了自己设计和施工的南京大桥。我们今天的长江上有多少座桥?根据最新的统计,已建和在建的有超过200座,还没有包括江底隧道等。中国南北之间的“天堑变通途”是的梦想,经过70年我们今天已经实现了。当时我们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但今天是我们自己完成的。 我国目前有多少座公路桥梁?在1963年是8.3万座,1978年是12.82万座,2012年是71.34万座,2018年达到83.25万座,中国修建的桥梁达到全世界当年修建桥的60%甚至70%,这就是今天的中国。这也验证了“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才能富起来,进而富起来了才可以修更多的路,我们现在又通过“一带一路”让更多国家的人民也像中国人民那样富裕起来。 中国是一个地理不平的中国,地理不平又造成经济不平,发展水平差异甚大,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只有通过基础设施现代化,才能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使不平中国变成互通中国,就是通过修路修桥实现全国和各地区互联互通,形成新的经济地理。1994年我去贵州调研,看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无三尺平”,既没有公路桥也没有高速公路(除了贵阳到黄果树100多公里的快速公路),但是今天通过基础设施现代化,贵州已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落后者后来居上,2018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453公里,超过世界第十位的墨西哥(全国里程为6279公里),高铁营业里程1127公里。我们会惊叹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我们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告诉国人,也可以告诉世界,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中国是大陆之国、内陆之国,但是今天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海洋大国、海运强国。我们来看一下数据,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有8个港口吞吐量进入世界前20强,其中上海港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几年前我曾去过上海港,去年调研时又去了上海港,几年的时间有什么变化?洋山港四期7个集装箱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4000万标箱,这是美国全国之总和。2016年开始使用已经超过了3700万箱,还将进一步扩大。第四期是全自动化的无人码头,而且在美国的长滩港口还建了一个小规模的自动化码头,美国人做不到的我们可以给他做到,但最大规模的自动化码头仍在洋山港。 我们用国际上更专业的指标“班轮运输相关指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大国、海运大国。这个指数包含五个量化指标:船舶数量、船舶集装箱承载能力、最大船舶规模、服务量以及在一国港口部署集装箱船舶的公司数量。计算时取最领先的国家定义为100%,也就是中国2004年的数据,到2018年已经达到了187.8%,提高了87.8个百分点,同期美国仅提高了13.4个百分点,目前该指数还没有达到100%,仍滞后于中国2004年的情况(见表6)。这表明了中国不仅是陆上大国,也已经成为世界的海洋大国,通过“一带”更通过“一路”辐射到全世界七大洲所有的港口,因为海运承担了全国90%以上外贸货物运输量,也占了世界主要港口货物吞吐总量的1/3以上。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能力、有意愿打造世界最大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提供巨大的公共产品,促进各大洲、各国、各地区的互联互通。这就大大不同于具有世界最大规模、最先进海军的美国所提供的“炮舰政策”。 我们相对落后的是什么呢?恰恰是我们的航空运输。在1975年中国能够坐飞机的只有100万人次,到2017年已经达到了5.5亿人次,去年超过了6亿人次。我国民航客运量相对于世界的比重从0.23%提高到13.85%,与美国还是有很大差距(见表7、图9)。中国今后发展民航事业的空间相当之大,作为地级市拥有了机场以后物流业发展非常之快,我国在“十三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建立地级市的中小机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