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化县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3.6亿元,比2010年增长1.8%;财政收入5.001亿元,完成全年预算任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15.7亿元、11.2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亿元,比2010年增长1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比2010年增长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00元,比2010年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元,比2010年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比2010年增长21.4%。 2014年大化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46730万元,增长22.3%。总量和增速分别居河池市第4位、第2位,比上年上升了2位和8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268万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38257元,增长40.5%;第三产业增加值126205万元,增长4.2%。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8%、90.3%、5.9%,分别拉动GDP增长0.8、20.1、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4:53.3:28.3。 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988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6%,增速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比全区低0.5、比全市高3.1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市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553万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58057万元,增长9.9%,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221808万元,增长12.5%;建筑业增加值36249万元,下降3.4%。第三产业增加值194271万元,增长5.8%。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16.2:47.8:36。 2011年,大化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8万亩,粮食产量7.07万吨,农业种植业产值3.067亿元,比2010年增加3240万元。全年新种果树7000亩,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7.46万亩,全年水果产量达1.2万吨,产值3900万元。全年新种植糖料蔗1.88万亩,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2.25万亩,可供进厂开榨原料蔗预计超过10万吨,蔗农种植甘蔗人均收入预计达1500元以上。全县水产品产量达1.42万吨,同比增长8.04%,产值12551万元,同比增长6.6%。艾格菲生猪养殖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6亿元,弄水种猪繁育场、巴独公猪站、那角小猪保育场正式投产,饲养种母猪5060头、种公猪105头,小猪4000头。在大化镇、古河乡、六也乡建设3个现代农场。 2011年,大化县岩滩电站二期扩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59亿元;古龙水电站、龙眼水电站建成投产;与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风电项目的协议广西大化虎鹰水泥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大化金源石材有限公司、广西铭远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辉绿岩石粉、碎石项目即将投产,辉绿岩加工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实施技改项目16项,累计投入技改资金8.57亿元。 2011年,大化县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被授予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与万家福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万国通盛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岩滩湖光山色旅游区班肖温泉养生度假村和岩滩湖光山色旅游区北景洞穴瑶寨旅游项目,总投资3.75亿元。成功举办第二届广西大化奇石文化旅游节、第六届布努瑶“祝著节”、中国(广西·大化)·东盟红水河岩滩水电站库区千人垂钓大赛、“词曲名家大化采风行”等活动。全年接待入境游客2108人次、旅游(外汇)收入78.03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45.0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12亿元,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12亿元。 2011年,大化县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工作,建设农家店98家,家电下乡网点105家,项目覆盖全县16个乡镇,销售各类家电下乡产品24685台,销售额6001.6万元,农民领取补贴654.2万元。采取多项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县私营企业达到359户, ******资本6.08亿元,从业人员4434人;个体工商户达到7416 户, ******资本3.92亿元,从业人员12903人。 2011年,大化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村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农民体育健身、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广场文化、全民健身和篮球、乒乓球、气排球等竞技性体育比赛开展。蓝云入选央视“2011感动中国”候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