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样的估值状态是不可持续的,虽然宏观经济仍处在阶段性下行的过程中,但未来三驾马车增速曲线的斜率大概率将趋于稳定,包括低基数、低库存、年初新一轮政策工具额度提前释放等因素推动,市场线性外推逻辑下对预期的修复将会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资产的重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特别是我们看到有很多行业下行周期即将结束,行业格局更加清晰之后,一些龙头企业的性价比处在明显的洼地。随着市场的预期修复新常态之后,我们相信这批在A股中占有不小比例的标的将迎来显著的估值修复机会。 (个人简介:李泽刚:北京和聚投资总经理,复旦大学管理学硕士。17年基金从业,14年基金管理经验。2002-2009年就职于泰达宏利基金,2005年起担任基金经理。2009年创立北京和聚投资,担任总经理,投资总监,是国内较早一批的阳光私募公司。带领公司及团队累计囊括60余项国内外重量级奖项。) 日本近期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7万人的年龄达到100岁以上,相当于每1500人左右就有一位百岁老人。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当我们这一代人老去时,拥有百岁寿命的可能性会进一步被提高。寿命的延长带来对人生的拷问:人生还长,需要保持学习和进步,不应该只依赖前几十年的经验,来过完漫长的一生。A股市场尚不到“三十而立”的年纪,未来也不会总是停留在过去的投资模式之中,需要在市场的进化中来看待机会。 如果回顾一下今年以来前三季度的A股表现,实际上可以看到自2018年以来比较多的进化痕迹。我们在今年新年致投资者的信《行动的勇气》中,把2018年的冲击比喻为“脱敏”,脱敏后的效果在今年显现——对中美长期关系的共识形成,A股对此的冲击韧性已经在近期强于美股。优质头部公司持续表现占优,市场在企业竞争格局集中化和外资配置型资金持续流入的推动下正在出现投资模式的进化。 至于经济的表现,目前看仍然难有惊喜,这也是悲观主义者的主要思考方式。但经济波动幅度并不会太大,基数和补库存效应还会提供一些数据改善上的支撑。重点不应该还停留在关注基建地产刺激的模式上,而是要看到消费的稳定器作用。在稳就业和扶贫等政策抓手下,消费的基本盘仍然稳定,就业数据并未持续恶化,结构上有的成功、有化妆品、运动服饰、医疗服务等细分品类的快速增长。 市场的悲观者往往是对宏观经济思考得过多,而对资产属性本身思考得偏少。经济虽然不会有惊喜,但市场已经见过了太多的惊吓。市场的韧性并非依靠所谓的节前维稳,近期市场结构和历史观察案例都不支持这种情绪式的担忧,市场的韧性来自于对经济状态和冲击因素的持续吸收,来自于整体偏低的估值水平,来自于不同资产横向比较下股票资产的相对吸引力持续增强。 打破刚兑带来不同资产风险回报率的此消彼长,过去所谓“无风险刚性兑付”的产品走下神坛,过去大量投资于此的资金面临三重窘境:一是过去高回报刚兑的产品现在需要面临可能损失本金的风险,二是低风险的产品需要接受明显走低的收益率,三是随着近期地产信托发行的同比近乎腰斩,即使想买也会变得难以买到。居民储蓄的增速出现回升,反映资金在窘境中被迫回到储蓄存款上,其中总有先知先觉的“聪明钱”在横向比较后选择股票市场,带动股票资产横向比较优势的兑现。 作为我们这样把追求较高收益和较低回撤并重的资产管理人,应该对市场的进化多做思考,摸索跨越市场风格周期的组合方法,把握市场结构的分层变化。 回顾2010年前后、2016年前后市场风格的变化,如何获得穿越市场风格周期的能力,需要持续学习和方法论进化。对于希望长期停留在这个市场上的投资者而言,跨周期的持续稳健收益要好于单一周期内的高收益,市场上“一年一倍者众,五年一倍者寡”,收益的持续能力需要经历足够长的时间来证明。 投资者需要把握好“守正”和“出奇”。市场正在出现结构分层,优质头部公司在未来获取回报的确定性上有明显优势,在低利率环境下,锁定回报确定性优质资产的需求上升,适合作为当前市场“守正”的收益来源。投资者凭借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优势和对市场轮动的判断,通过部分高ROE成长性资产,获取来自“出奇”的增强收益。对于稳健投资者,一是需要控制好守正和出奇的各自比例,二是需要意识到市场还会存在着大量连“出奇”都算不上的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