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点唱机的豁免条款是 1909 年的《版权法》制定时最后一刻作为一种妥协而增加的,但是这个条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到了 20 世纪中叶以后,自动点唱机成为音乐作品最重要的商业使用者之一,但是自动点唱机的经营者却完全免予支付版权使用费,因此,从 1950 年代后期开始,一直有议案要求取消或修改这个异常的豁免。美国于 1976 年取消了自动点唱机表演音乐作品的豁免。 不过,那些没有受到版权约束的岁月足以让点唱机塑造出属于自己的流行文化。二战结束后,美国人的文娱生活逐渐丰富,点唱机成为了饭店和酒吧等场所的标配,只需要一个硬币,人们就在音乐中吃饭聊天甚至起舞。点唱机也不再是古板的木盒式造型,披上了明亮金黄的外衣。它由此成为了一代年轻人成长的记忆。人们通过点唱机活点歌跃气氛或者赠予心上人的桥段总是影视作品表现复古时经常出现的元素,比如《老友记》中的 Monica 在复古餐厅工作时,编剧安排了她随着迷你点唱机的《YMCA》旋律起舞的桥段。 对嘻哈发展至关重要的 mixtape 是另外一个文化现象的例子。采样其他歌曲是嘻哈伴奏最常用的手段。按理来说,在采样的伴奏上饶舌的艺人应当向被采样的艺人支付版权费。不过,长久以来,音乐产业对 mixtape 的流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形成了一种默契:只要 mixtape 标榜免费,那它是为了推广艺人,并没有构成侵权(哪怕实际上它其实是被卖出去的)。如果 IFPI 在嘻哈萌芽阶段就坚决要求 mixtape 有对应的版权费,那么嘻哈音乐恐怕难以成为当今最流行的音乐种类。 影响了一代人的打口碟文化则是发生在中国的例子。西方市场上,一些由于过度生产而卖不出去的音像制品在处理的过程中并未被完全销毁,只是 CD 或者磁带封套上被打了个缺口,“打口”因此得名。这些以塑料垃圾进口的音像制品转而在国内成为了一代人的音乐启蒙。“打口青年”、“打口一代”这样的词汇也应运而生。音乐人左小祖咒在 1990 年代时曾经把价值一两块的 Metallica 的打口磁带卖出了 120 元的高价。 正版和盗版之间一度可以用相互扶持来形容。盗版为音乐人带来的传播机会是如此丰富,以至于还出现过像鲍勃·迪伦这样从反对到推出“官方私制唱片”的“靴子腿”(bootleg)系列。“靴子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的禁酒时代,用来指私酿酒,因为人们经常将威士忌藏在靴筒里,后来演变成了非法制造或私自贩卖的出版物。高产的鲍勃·迪伦许多 demo 和演唱会都以盗版的方式在坊间流行。起先,鲍勃·迪伦面对这样的私自流通深恶痛绝,但看到市场反响那么热烈,他索性发行起了官方的“靴子腿”系列。 11 月,鲍勃·迪伦“靴子腿”系列的第 14 辑即将发行。不过,正版和盗版之间的关系早在 20 年前就不再“融洽”了。互联网让复制音乐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人们不花分文足不出户就能获得音乐。正版和盗版一度相互扶持性的增长变为了盗版单方面侵蚀正版。CD 时代,盗版率猖狂时超过三分之一,而 IFPI 对于互联网的评价则是“盗版率超过 100% 的媒介。” 无论盗版曾经促成了怎样有趣的文化,从本质上看,它只会打击创作者的积极性,危害产业的健康。愈发猖獗的盗版很自然地导致了音乐市场的衰退。2000 年,盗版产业的规模相比 1992 年翻了一倍,达到 42 亿美元。从 2002 年开始,全球音乐产业出现了长达连续 10 年的收入下降。 在盗版沃土的互联网上,分享站点 Napster 无疑是盗版玩家的代表。这家网站由 20 岁的大学生 Sean Parker 在 1999 年 6 月和另外两个同龄人创办(Sean Parker 后来成为 Facebook 投资人,任第一任总裁)。用户检索音乐名,Napster 就通过另一台私人电脑下载这个 MP3 文件。用户可以在网上下载、分享歌曲和专辑。一张 14 美元的 CD 在这里一分钱都不用花就能够获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