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年的E药经理人持续关注一致性评价工作,并通过市场调研,已经梳理出了一套完整的市场以及线下的传播策略,并与相关的企业展开合作,主要从市场准入、医生处方习惯、患者理念三个层面设计了一整套的落地方案,凸显通过一致性评价产品的市场地位。(如想了解更多一致性评价产市场方案,请与E药经理人联系)。 企业从开展到最终完成一致性评价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包括参比试剂遴选和采购、药学研究、 BE 试验、提出一致性评价申请等,其中核心步骤为药学研究和 BE 试验。 仿制药一致性的意义包括两方面,一是药学等效,另一个则是生物学等效,进而达到与原研药的临床疗效等效,实现对原研药的替代。药学研究涉及了原料药晶型和粒度研究、制剂处方和工艺、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等方面,最终达到与参比制剂体外溶出行为一致,如果不一致还需要进行处方工艺变更研究。在药学研究完成并确认一直之后,则可以进行 BE 试验。 BE 试验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受试制剂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与参比制剂的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通常选择药代动力学参数 Cmax和 AUC 进行评价。 在完成 BE 试验并确认生物等效之后,就能够进行资料整理并上报 CFDA 申请进行一致性评价。 对于已在欧盟、美国或日本上市仿制药,在国内进行一致性评价时则享受到了较大的政策红利。CFDA 也在 100 号文中提出,对于已在国内上市的品种,可分为采用同一生产线同一处方工艺生产以及生产线或处方工艺不一致的两大类。前者可以以境外上市申报的生物等效性研究、药学研究数据等技术资料为基础提出一致性评价申请, CFDA 审评通过后可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生产线或处方工艺不一致的品种,在 CFDA 审评通过后变更处方工艺,也可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对于已在境外上市但未在国内上市的品种,无种族差异的,可使用境外上市申报的生物等效性研究、药学研究数据等技术资料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上市申请,审评通过的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该流程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以境外上市申报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和药学研究数据进行一致性评价申请,免去了药学研究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这两个核心步骤,至少可以省去近 18 个月(药学研究+BE 试验)的时间,能够为企业节省大量的经费和时间,有助于在同品种一致性评价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仿制药审评较为严格,同时 FDA 也会对临床试验机构或 CRO 进行审计,其 BE 试验结果绝大多是真实和规范的,能够较为顺利地转报国内并通过一致性评价。 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拥有海外 ANDA 文号较多企业如华海药业就按照此路径进行了国内品种一致性申报,在申报品种的数量上遥遥领先。 按照CFDA发布的流程,一致性评价申请需要经过接收、形式审查、立卷审查、有因检查、审评和发布审评意见等步骤,并要求审评工作应当在受理后 120个工作日内完成。 原标题:刚刚!首批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名单出炉!过了一致性评价意味着什么?(深度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