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御道?通俗讲就是专供皇帝走的路。最早的御道出现在汉代,此后历朝历代都兴建了诸多御道。不过因史料的缺乏,我们很难了解其具体情形。清代定都北京后,因皇帝出巡、围猎、祭祀等活动繁多,形成了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专用道路体系,同时也留下了众多有关御道的资料可供研究。在这些数量庞杂、功能各异的御道中,有一条地位特殊,甚至皇帝在这条路上也不能坐轿而只能步行,这就是从紫禁城到天坛的祭天之路。 中国古代王朝祭天制度源于周代,而我们比较熟悉的明清两朝天坛之设则始自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二年,李善长向朱元璋进《郊祀议》:“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报天,夏至报地,所以顺阴阳之义也。祭天于南郊之圜丘,祭地于北郊之方泽,所以顺阴阳之位也。”依李善长之议,朱元璋在钟山之南建圜丘祭天,在钟山之北建方丘祭地。此后至洪武十年,朱元璋在圜丘一共祭天9次,在方丘祭地3次。洪武十年阴历八月,朱元璋提出:“以分祭天地,揆之人情,有所未安,至是欲举合祀之典,乃命即圜丘旧址为坛,而以屋覆之。”遂在此建立一系列郊庙建筑,实行天地合祀。自此以后至永乐十五年,明朝皇帝均于此处祭祀天地。 据清代文献所载,皇帝祭天随行规格采用大驾卤簿。所谓“大驾卤簿”,是一种出行人员最多的仪仗制度,其组成部分具体可分为辇与各种车驾、仪仗、仗马、仪象等。大驾卤簿前设仪象,其后依次为引杖、御杖、各类器具、各类旌旗等物,再后则是皇帝玉辇(玉辇为“大驾卤簿”所专用,在皇帝御用“二辇三舆”中属于最高规格)。玉辇周围则有鸾仪使、冠军使、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卫等官员。玉辇前有黄色华盖,设置佩刀大臣十人。玉辇后有后扈大臣二人,其后还有领内侍卫大臣、侍卫班、宗人府、散秩官员、前军统领、护军统领。最后面则是领侍卫内大臣率领一班亲军持黄龙大纛旗殿后。 祭天御道究竟什么样?2004年的一次考古发掘工作揭示了其真容。考古人员在永定门北发现御道遗存,东侧路面遗存108米,西侧路面遗存140米,均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下方为三合土夯筑。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永定门御道遗存”,它属于正阳门到永定门御道的一部分。不过,这段御道在天坛之南,皇帝至此多是为了进出永定门,因此经过这段御道是不用步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