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回变,又称为“云南回民起义”。这场内乱,是咸同时期众多的内乱之一,具有一些农民起义的味道,同时夹杂着分裂国家的趋势。综合起来说,是下层百姓的矛盾被别具用心之人利用,最终演变为了一场大灾难。学习历史,我们不应该停留在简单的仇恨上不能自拔,而是应该吸取教训,更好地前进。 云南在改土归流之后,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口也迅速增加了。根据《清代云南回族人口规模变动》研究的资料,云南在咸丰年间的人口大约是1300万,其中回民大约为130万,占据总人口的10%。人口的增加又导致生存空间的挤压,民族矛盾的产生。 当时,云南产生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就是采矿业。在古代,采矿业都是一个暴利行业,但是势单力薄之人是无法从事这个行业的。因此,采矿业要么是官方垄断经营,要么是民间集团参与。要是没有背景的人参与,很可能会遭到其他集团的排挤。 云南采矿业就是如此。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很多少数民族村落都是集中参与到采矿业之中,而回民参与力度算是最大的。汉族同样需要参与其中,其中多数和秘密社团有联系。当时,各村落、各民族为了争夺矿山的开采权,经常发生斗殴事件。斗殴事件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斗殴事件多了,最初,官员只是双方斗殴的调整者,当然调整就难以让双方都满意。 一些不满意官府调停的人就继续斗殴,甚至开始了仇杀。对于这些“匪民”,官府就会调兵来镇压,其中自然也会发生官兵杀民的现象,于是官兵杀汉人和杀回民都有发生。不过,汉人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总体比较顺从,因而被杀的就比较少,而回民多数比较彪悍,难以被《大清律例》约束,于是就和官兵发生的冲突更多,被杀的也就更多。 然而,一些过去的史书却将官府的这种行为说成是官府故意挑拨回汉矛盾。这种说法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现实。自古以来,无论是贪官还是清官,维稳都是他们的共同的认识,地方不稳往往意味着官帽不稳,何况当时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云南兵力空虚,哪个官员傻了才会故意去挑动地方矛盾。 不管如何,官府的不当处理还是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最终被别有用心的外来势力利用。清朝中期,有人将哲合忍耶派传入到了中国,第一代教主就是云南人马明心,这个教派的教义比较极端,曾在西北制造了多起回变。 马明心被处决后,其中孙子马圣麟在云南继续传教。看到云南械斗不断扩大,马氏秘密联系了西北的教徒,策划了一场大阴谋。于是,许多人秘密潜入云南,他们传播“官府杀回民”的谣言,搞得人心惶惶,又暗中洗劫回民村庄。 咸同年间的中国大地,只需要一点火星就会爆炸。1851年,清朝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天下大乱了。1856年,云南又发生了械斗。此时的云南巡抚是舒兴阿,此人曾经参与平定张格尔之乱,担任过陕甘总督,对回民有偏见、仇视,因此采取了极端措施,他“聚团杀回”“格杀勿论”。这种措施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导致民变的发生。 云南的回变之所以能够叫做“起义”,这是因为这场民变和陕甘回变有很大的区别,其对云南的破坏被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并且有明确的斗争目标,以及理性的政治纲领。这完全得益于杜文秀。杜文秀,云南保山人,是回民,通阿拉伯语,同时也学习四书五经,中过秀才,曾为塾师,为人忠直廉洁。1855年,楚雄石羊银矿发生了了回汉之间的械斗,结果云贵总督恒春就不分清白地杀了一些回民,杜文秀的家人也遭到了杀害。 杜文秀将这件事情反映给了云贵总督贺长龄,贺长龄不想事情闹大,只是将械斗的双方头目处置了。然而,他因为收取贿赂,却没有处理负责此事的官员。这让杜文秀十分不满,于是杜文秀又到北京,将此事反映给了道光帝。随后,道光帝让林则徐到云南处理这件事。杜文秀到北京告御状的事情迅速在云南传播,于是得到了回民的支持,逐渐成为了回民的领袖。 1856年六月,姚州首先起事,各地回民纷纷响应。在滇东,滇南,最初的回变是各自为战的,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逐渐联合起来。1857年夏,马如龙、马德新、徐元吉等带领2万回民向昆明挺进,但是他们并非真的向叛乱,于是就和云贵总督吴振棫达成了和解,表示“永不滋事”,滇东回变暂时就化解了。 滇东回变爆发后,云南提督文祥带领军队进入楚雄,导致大理兵力空虚。于是杜文秀在蒙化起义。9月,杜万荣、蓝金喜在大理起义,杜文秀立即带领回军前往会师,占领了大理城。当时,许多回军没有将斗争目标对准清朝,而是四处屠杀、抢掠汉人。于是杜文秀站出来整顿军纪,将起义进行了引导。 他提出“汉众回寡,尤须重用汉人。”很快,杜文秀的意见得到大家的支持,被推举为了总统兵马大元帅。10月,他在大理建立政权,“遥奉太平天国南京之召号,革命满清”,并通令“改正朔,蓄全发,易衣冠”,正式将目标对准了清朝,这就使得云南回变的性质变成了反清起义。 杜文秀采取了三大政策:在民族上实行平等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不分汉回,一体保护”,“无分汉回夷,一以公平处之”;在经济上,废除苛捐杂税,发展生产,招民垦荒,奖励农耕,鼓励工商业发展;在军事上,规定回民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其他民族也分派兵额。制定严格的军纪,严禁“无故下乡,滋扰良民”,“毁拆庙宇,扰害民房”等。 云南的官员们认为平定大理非常简单,于是多次发动了围剿,但是都遭到了失败,云贵总督也基本是一年一换,看来杜文秀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马龙如也是一个墙头草,他看到杜文秀不断胜利,又起兵反了。1860年,他们全歼了云南提督褚克昌的军队。如果他们能够合作下去,然后东进贵州,联合石达开,说不定能够打出一片天地。 但是马如龙始终是墙头草,清军给他以高官厚禄的条件,马如龙立即就投入清军帐下。马如龙还亲自到各地游说回民首领投降,导致滇东、滇南的又平息下去。马如龙还给杜文秀写了劝降信,但是都被杜文秀拒绝了,杜文秀认为清朝的招降是暂时的,等天平军一灭,自己就会成为刀下鬼。杜文秀说得没错,不过他坚持抵抗就能胜利吗? 从1863年到1866年,杜文秀又挫败了清军的两次进攻。杜文秀也逐渐意识到一位死守大理也不是一个办法,想要获得发展必须东征。杜文秀不愧是文人,他在檄文中写道“此次出师,本为兴汉,戒勿滥杀。如临其境,如遇其民,各当发明宗旨。但得汉回一心,以雪国耻,是为至要。”这是将满汉矛盾挑出,然而他没有注意到当时的主要矛盾应该是统一和分裂的矛盾。 1867年,杜文秀带领10多万大军东征昆明,到第二年2月,杜文秀大军已经打到了昆明城下。此时守卫昆明的是马如龙,都是残兵败将,昆明危急。杜文秀采取围困政策,此举虽然可以减少损失,但却延误了军机。马如龙等回民将领在昆明坚守,等待援军到来。到3月,岑毓英带领3万清军到达了昆明,开始里应外合对杜文秀军发动了进攻,战争一直僵持到了5月,刘岳昭率二万余清军从贵州进入云南,于是大决战到来,杜文秀从进攻转为防守。 这场战争,成为了一场拉锯战,双方在昆明附近反复争夺,厮杀,消耗越来越大。双方都损失严重,但是杜文秀更是经不起损失了,补给也更加困难了。回军久攻不下,军心也发生了动摇,大量的将领开始投降清军。到1869年年底,杜文秀终于承认东征昆明失败,于是带领残余部队退守大理。 1870年,大理之战正式爆发,杜文秀拼死抵抗,一直抵抗到了1872年夏天。杜文秀见大势已去,决定“请罪伏诛”,他要求清军“过咎归某一人,法律休波万姓”。最终,杜文秀服毒自杀,不过岑毓英并未放过百姓,他血洗了大理城。到第二年,云南全境的起义都被平定,杜文秀起义彻底宣告失败。 综上所述,杜文秀的确可以说是回族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优秀的民族起义首领。不过,在近代列强环伺的时候,任何起义都是统一国家的削弱,很容易对中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这一段时间,法国和英国就在云南边界不断渗透、扩张,导致部分云南边区的丢失。杜文秀起义本身没有错,只是时间发生得不够友好。 另外,杜文秀虽然尽量调和民族矛盾,但是他并不能约束所有的将领,因此也不能完全制止屠杀。在杜文秀起义期间,回杀汉、汉杀回一直在发生,其中也包括清军对回民的屠杀。起义之后,云南的人口出现了下降,其中回族人口下降到了10万左右,到1900年也只有20万。 在所有的起义、内乱中,平民一直是无辜的,他们遭到别人的蛊惑,杀来杀去,最终都是自己受害,满足的不过是野心家的阴谋。而平民,只不过是想过好日子而已,哪有什么政治野心。把一个民族绑架在战车上的人,才是真正的屠夫。最后强调下,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绝对的真理,统一就要包容多元,而认可多元的存在才是统一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