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素有冰雪王国之称,畅享冰雪运动成为全球游客选择前往当地度假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今年夏天欧洲迎来持续高温,“烤验”着瑞士的冰雪运动产业。与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样,瑞士目前正遭受热浪袭扰,自9月1日以来,瑞士海拔800米以下地区的温度普遍超过往年。当地舆论认为,伴随着今年全球的异常高温,今后瑞士的冰雪运动产业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地理优势是瑞士冰雪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瑞士国土面积的六成被山地覆盖,如此大面积的山地本是阻碍瑞士山区经济发展的地理劣势,但是瑞士人却化劣势为优势,依靠地利打造独特的滑雪体验。瑞士山地“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造就了瑞士雪场雪量丰富却又并不严寒的优点,相对较高的温度加上充足的阳光让滑雪者可以穿着较为轻便的滑雪服与皑皑白雪亲密接触。 适宜的自然环境促使冰雪运动成为瑞士的国民运动,几乎每个瑞士人都会滑雪。瑞士人对滑雪的热爱是刻在基因中的,瑞士被认为是滑雪运动的开创者,这项运动已有约150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初期,瑞士人就为滑雪建造了专门的缆车,为参与冰雪运动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在北京冬奥会上,瑞士代表团斩获了7金2银5铜,优异的成绩对于人口不足900万的小国瑞士来说值得骄傲,这也与瑞士人对冰雪运动的喜爱分不开。 滑雪设施完备的瑞士曾多次举办国际冰雪赛事,于1928年和1948年承办过两届冬季奥运会,并且还在1962年举办过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同时,瑞士还曾多次举办国际雪联高山滑雪世界杯、世界极限野雪挑战赛和冰川巡回赛等高水平赛事,大批爱好者慕名前往挑战或观赛。 截至目前,瑞士国内共有200多个滑雪场,雪场密度为全球领先,高山滑雪道总长约7300公里。丰富的冰雪资源让冬季运动成为瑞士人的习惯,而较好的群众基础又促使本国冰雪产业的蓬勃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的欧洲甚至全球的冰雪爱好人士,形成良性循环。瑞士依靠着连绵高山上的“雪顶”大力打造冰雪运动品牌,并且以此为依托开发了滑雪场周边的旅游业、冰雪运动培训行业、餐饮业、冰雪运动装备生产等下游产业,形成了以冰雪为点,其他辅助性产业为面的产业规模,很好地带动了瑞士山区经济的发展。该国国家旅游局还围绕“冰雪”专门设计了多款主题游,包括滑雪和雪鞋漫步等多种游玩方式,吸引着全世界冰雪运动爱好者。 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瑞士的冰川在1931年至2016年期间缩减了一半的体积,而在2016年至2021年间又减少了12%。瑞士国家旅游局表示,气候变迁的现状使冰川以更惊人的速度流失。多年前冰雪覆盖的“白山”,变成了植被覆盖的“绿山”,甚至是岩石裸露的“黑山”。冰雪的减少不仅会影响瑞士“冰雪王国”的形象,同时也会对其经济、环境形成威胁。 几十年前,瑞士的雪场甚至可以在夏季开放,但是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大部分场地只能在冬季营业。特别是近年来,瑞士降雪量不足和积雪过早融化等因素导致瑞士滑雪季进一步缩短。这让“靠山吃饭、靠雪起家”的瑞士山区人民感到苦恼不已。在今年年初的传统滑雪季,赴瑞士滑雪的游客量就已呈现下滑的趋势,往日人声鼎沸的现象在部分滑雪场难寻踪迹,当地的冰雪产业及旅游业从业者切身感受到行业“寒冬”。比如,因降雪减少而取消的订单,就使酒店经营者蒙受损失,他们不得不为员工申请政府援助。 今年夏天,欧洲迎来持续的高温。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包括山区在内的欧洲部分地区的最低和最高气温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这导致许多滑雪胜地甚至无法进行人工造雪,这些变化给瑞士冰雪产业带来风险,更让瑞士人对今年冬天更加悲观。瑞士巴塞尔大学环境科学教授萨宾·朗夫称,从统计上看,降雪量少的年份越来越多。据悉,瑞士滑雪业每年创造了近55亿美元的收入,仅滑雪场拖牵行业就创造了约1.7万个就业机会。今夏的高温似乎已经预示着,在冬季相关产业将继续承受难以估量的损失。 雪量减少也给冬季竞技性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来自瑞士的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代理主席艾德就曾强调确保冬季运动未来的重要性,发出“合作拯救冬天”的呼声。 在政府层面,瑞士今年6月通过了新的《气候法》,该法案要求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净零排放。瑞士民间也已行动起来保护冰雪。一方面,瑞士人更多地在阿尔卑斯山中使用土工布,利用其能够反射阳光的特点保护织物下的冰雪;另一方面,瑞士科学家尝试利用人工造雪保护冰川。但是人造雪并非完美的解决方案,因为其在生产中需要大量的水,可能会造成当地水资源短缺。并且,人造雪质量终究无法媲美天然雪,将影响冰雪运动爱好者的游玩体验,而且其融化速度较快,也会让游客对雪景的满意度降低。 无论通过何种技术手段都难以弥补瑞士冰雪的消融,唯有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条唯一路径,才能让瑞士冰雪产业拥有更加确定和光明的未来。 互联网基础资源是指域名、IP地址、AS(自治系统)号码及其所构建的域名系统、路由等互联网架构体系与协议。在保障网络互联互通、高可扩展以及支撑各类创新应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最近,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一年级学生李建专,正忙着将他学业生涯的第一个研究成果落地。 从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国产大型邮轮扬帆起航、深中通道探入海底,到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水光互补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亚洲最大火电“碳捕手”一展身手……回首2023年,令人欣喜的“首个”“之最”接连涌现。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12月26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将持续完善新领域新业态专利审查标准,综合运用多种审查模式,助力绿色低碳技术和未来产业领域专利申请获权,为绿色低碳技术和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技术供给。 主动脉瘤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俗称“无声杀手”,通常在破裂之前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一般来说,当主动脉扩张超过其原始尺寸的1.5倍时,就会发生主动脉瘤。随着它的生长,主动脉壁会变得脆弱。最终,主动脉壁脆弱到无法承受流经其中的血液压力,导致致命的主动脉瘤破裂。 韩国蔚山国立科技大学与美国田纳西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新技术,成功优化了专门用于6G通信的太赫兹(THz)纳米谐振器,将太赫兹电磁波放大3万倍以上。 但他们也指出,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在成本和技术上可扩展的潜在解决办法,可安全地降低抗生素处方率。 朱丘寺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总面积约8.5万平方米,是一处以龙山晚期堆积为主的聚落遗址,遗址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250年至公元前1700年。 科技名词是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既镌刻着时代烙印,也是透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 26日,中国工程院在北京发布“超级工程研究”成果。该课题首次系统研究了近现代中国以工程立国这一基本课题,填补了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超级工程研究”还精准筛选出跨越古今、涵盖中外的643项超级工程进入排行榜。 气象监测数据显示,12月1日至13日,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从14日开始,大范围寒潮天气过程开始自西向东影响我国,有95个国家气象站点过程最大降温达到或超过20℃。 从头顶的星辰到脚下的大地,从广袤的宇宙到幽微的粒子,2023年,中国不断取得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顺利起飞、平稳落地、跨过水门……5月28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C919成功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 冬季来临,随着病毒性感冒、流感以及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近期因胸痛到医院就诊的儿童青少年明显增多。胸痛是咳嗽造成的吗?还是另有原因?什么情况下应尽快带孩子就诊? 近年来,西农在苹果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种源创新、肥水高效利用、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黄土高原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帮助黄土高原尤其是革命老区实现了果香、民富、产业强。 近日,为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首批789处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2013年,《自然》报道了一条4.25亿年前的古老鱼类——初始全颌鱼。它具有典型盾皮鱼类膜质骨甲以及硬骨鱼式的颌骨,是堪与始祖鸟等相提并论的、介于盾皮鱼类与硬骨鱼类之间的重要过渡化石。 作为华为强势回归中端手机市场的代表作,华为nova 12系列延续了nova一贯的时尚先锋基因,同时,在ID外观、影像系统、操作系统、综合体验等方面均有突破升级。 12月25日9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1-1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5 自2018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爆轰驱动超高速高焓激波风洞”(以下简称JF-22超高速风洞)的支持下,姜宗林带领激波风洞团队依据我国独创的“激波反射型正向爆轰驱动”方法,把国际上普遍认为“不能用”的正向爆轰变为“可用”和“好用”的驱动能源,成功研制出JF-22超高速风洞。 人工智能(AI)复现一项诺贝尔化学奖成就,需要多久?答案:4分钟。这甚至比阅读完这篇文章的时间都短。而且AI无需反复实验,一次就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