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昆明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昆明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伴随人口出生率下降 国产婴幼儿奶粉市场难做辅食亏损(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19-07-30

  面对头部品牌的大手笔运作,许多中小企业负责人直言无力抗衡,但对于奶粉品质的重视程度却空前一致。7月23日,上海花冠乳业发布国内首份婴配粉行业高标准白皮书,其中仅原辅料采购标准就比国标要求增加了数十项。

  陕西雅泰乳业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邓春雪也认为,在市场竞争中品牌投入固然重要,但质量才是基础。“整个奶粉行业容量依然很大,尽管新生儿出生率在下降,但中老年人口也在增加,成人奶粉很可能是未来空间之一。”

  奶粉市场不好做,辅食企业也普遍反映生存困难。人之初集团董事长李国勇告诉新京报记者,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与行业门槛的提高,目前国产辅食企业80%都在亏损经营,市场体量无法支撑成本支出。

  李国勇反映的成本增加与最新出台的辅食“镉标准”不无关系。2018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2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镉的临时限量值首次明确规定为0.06mg/kg。同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监管的规定》,要求生产企业对每批次大米原料中的铅、镉等重金属项目进行查验。

  “原来行业没有标准,后来政策突然对镉含量进行限值,导致当时市场上在售的很多产品下架,100多家企业受此影响,一些企业干脆就直接退出了。”李国勇说,原料批批检测对企业检验检测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设备、人工、耗品、检测都是成本。”

  江西采薇实业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华新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了李国勇的说法,“行业现在不赚钱,生产要规范,成本在增加,市场拼服务,各项都要投入。”

  据华新介绍,辅食新政没有给行业留出过渡期,导致当时货架上的产品直接不合格,市场也出现了恐慌,连合格产品也被退了回来。此前为压缩运费和采购成本,江西辅食生产企业多从万载、铜鼓一带采购大米。新政出台后,为保证产品镉含量不超标,企业纷纷转而采购东北大米。运费、价格的提升以及检测费用的叠加,使成本上涨了25%-30%,“但市场价不好提,门店和顾客都不太接受调价,能涨个10%就不错了”。

  尽管眼下困难重重,但李国勇认为,在行业门槛提高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会自动退出市场,行业水准将得到整体提升,“国产辅食也会走奶粉一样的发展路径。”

  据李国勇回忆,人之初2003年成立时,国内没有几家婴幼儿辅食企业。而以亨氏、喜宝为代表的外资品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在中国市场布局。由于缺乏标准、准入门槛低,导致后来许多企业进入辅食行业,其中以广东、江西两地的企业数量最多。鼎盛时,江西地区持有婴幼儿辅食生产资质的企业一度达到79家,经过近两年的整顿后,数量减少到20余家,目前全国持证的企业数量是40余家。

  华新认为,尽管生产成本上升,但监管新政也使市场得到净化,辅食行业进一步走向正规化。“以前市场很乱,比如包装上直接写有治疗作用,现在都不可以,而且还要在显著位置标注产品类型;以前违法成本低,现在飞行检查很多,江西省出台的行业指导意见中仅添加剂、辅料等就有100多个小项,且违法成本很高。”

  早在2015年,原江西省食药监局对境内婴幼儿辅食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共查扣问题婴幼儿配方谷粉近3万斤。江西79家获证企业中,经整治共注销了37家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如今仅剩20余家。这些企业主要存在违规销售许可证已过期的婴幼儿配方谷粉、篡改生产日期等问题。此外,还有部分违法生产转入地下,通过篡改其他品牌配方谷粉生产日期造假。

  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介绍,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规模在2013年接近100亿元,整个行业门槛低,比较分散,呈现“两头尖”状态——主要是亨氏、雀巢这样的大企业及乡镇小企业。

  一家米粉生产企业向新京报记者提供的调研材料显示,目前在品牌信赖度方面,亨氏、雀巢等外资品牌占据优势,整个行业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