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县委大院》滑铁卢,但绝大时候是值得信赖的,尤其是《大江大河》系列,第三部开播,水准一如既往吗? 本该是时代变革中的三条线,宋运辉为国家奋斗,雷东宝为集体奋斗,杨巡为个人奋斗,每个人在浪潮中奋勇向前,不甘人后。 可播出的剧情却偏离主线,成了刑侦剧和伦理剧,宋运辉忙着解决彭阳农药厂群体中毒死亡事件,雷东宝智取他人经济问题,杨巡在家长里短、儿女情长。 其实这也是导演的不得已而为之,第三部和第二部间隔三年多,即便是老观众,故事也忘得一干二净了。 《大江大河》又是关联性极强的系列剧,若想真正捋顺故事线与人物关系,得温故一下前两部,但总共86集,对谁都是一个大工程。 观众看剧大部分都是图轻松,太累就容易弃,所以《大江大河3》必须变一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导演给出的办法是悬疑+言情,这是最容易让人感兴趣的方式。 先将主角逼入绝境,再带出一条解救之路,在观众以为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时候,让宋运辉陷入两难抉择。 然后亲手打破幻想,告诉观众行不通,接着宋运辉处处碰壁,走投无路之时绝处逢生,以尽如人意结束这一章。 尽管这样做难免会失真,如警察成了旁观者,宋运辉变为大侦探,但最起码可以吸引观众看下去,辅之雷东宝的雷厉风行杨巡的婆婆妈妈,事半功倍。 导演也想到了这一点,从第七集开始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子上,这时新粉进入状态,老粉转怒为喜,双管齐下,但时不时的call back会增加观剧门槛。 雷东宝为什么锒铛入狱?因为他做事太直,锋芒毕露,不懂得变通跟收敛,杨巡为什么被人讨厌?因为他太急功近利,不近人情。 在第三部中,他们三人各自有了成长线,经过大风大浪、亲人离去,平衡之术的概念逐渐种入他们心间,慢慢发芽结果。 为了厂子的一线生机对路小第的允诺反悔,搁在以前,宋运辉必然据理力争,但现在却是先讲抱歉,再理解对方难处,后才说明缘由,让对方在情感上能更舒服。 不是之前一味的大家长式,说一不二,动不动就打骂的方式,转而软硬兼施,知晓惩前毖后的灵活运用。 对待正明的第二个账本,红伟薅集体羊毛的行为,他严肃处分,但也放过一马,使人心服口服,不像以前,只知批评。 可他在第二部里的唯利是图,有钱不先想着还母亲借村里的钱等行为让他的口碑直线下滑,致使这个角色沦为败笔的讨论甚嚣尘上。 第三部一出场,杨巡就有了改变,越来越有人味儿了,努力向母亲临终前嘱咐的那样靠近,借钱还钱容易,但人情债得记住。 杨巡本可以拒绝,但他们选择了答应请求,因为他在困难时,人家伸出了援助之手,自己有能力了,不能袖手旁观。 所幸即使不知,也不太影响观剧,再加上第七集到第十集又回到了原来的路子之上,算是保证了底线,还多了一些可看点。 如宋运辉有原则又知世故,雷东宝暴脾气也懂进退,杨巡心思活泛但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牢记在心,更会当一个好老板。 他们在变,时代和政策也在变,出现新挑战,面临新问题,变中有不变,变中又求变,《大3》延续了前作的优秀之处。 南巡讲话后,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国企改革,砸破大锅饭的铁饭碗,下岗职工如何安置,怎么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外资进入,合资作为新兴事物,生意做大,矛盾滋生,如何协调双方关系,乡镇企业,扩大规模再生产,怎样解决利益分配。 这些冲突点都是7-10集的看点,导演在主次搭配上没有任何注水,让主角不拖泥带水,痛痛快快,节奏随之明快,观众看得过瘾。 如宋运辉为彭阳农药厂争取了一年的时间研发竹胺农药,但国家不拨经费,员工工资自理,厂子自负盈亏。 如果按照以往的国产剧,编排这种剧情,光员工闹事都得拍好几集,但《大3》是做减法,不靠情绪价值,借助戏剧张力。 宋运辉的化解办法是在保障研发组的情况下带领全厂子的人搞三产,导演没有把视角放在激发矛盾上,而是留下伏笔,让观众去想,去发现。 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将隐患公之于众,印证观众的猜想,如此一来,观众看下去的欲望会更强烈,也期待接下来的结局是否再与自己一致。 雷东宝和杨巡的内容也如法炮制,矛盾循序渐进,方法合情合理,前后逻辑自洽,没有爱情和其他琐事喧宾夺主,一直围绕主线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