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把那一些先给抖落掉?那你就会明利、会很清明,看事、处事、反应,那都会很灵巧,那就是我们讲的聪敏、伶俐;你的脑筋会有一种很清爽的感觉;脑筋一清爽,身体就会跟着清爽。一个脑筋好像甜糕一样,那你的身体就会像麻薯一样,动不得啦。经过这样的训练以后,我们的心应该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个是行者入初禅定前,心中应有的相貌。 以上四个叫「空、明、定、智」,第一个是空、第二个是明、第三个是定、第四个是智;学有所成没有呢?假如,你说「我不会检讨,你讲的那些我搞不懂。」那你的脑筋是石头作的。也代表整个禅修过程,你的心根本没有锤炼到;在停心的过程当中,你根本不是停心就是睡心,睡着了。善心、柔软 当你产生前面的「空」、「明」、「定」、「智」后,我们内心就会出现变化,「善心、柔软」就一起都来了。 喜 前面已经介绍了行者入初禅前十种相貌中之六种,接下来要讲「喜」。 行者内心安住、使心停住,叫作「停心」。用我们的道场来讲,行者安住话头,深参话头的同时,你逐渐会产生一种「喜悦」。没有这个喜悦,那你当然不会再想参话头。当你参到枯寂的时候,你会觉得无聊,无聊就不会再参下去了,你会想尽种种办法跑掉。所以,喜,必须产生。用世间人的话来讲叫作「食髓知味」,我们叫作「法喜充满」。你有没有在这里产生这种喜悦?假如没有的话,那是弄错了。弄错了、用心不力,才不会产生喜悦。所以这一相,大家很容易作为一种检验。 有些人枯寂了,像枯木一样,没有喜、没有乐、也没有抗性,捡一句口头禅「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没有来就乱斩,坐在那里也不知道怎么样,「反正无聊嘛!今天没事再坐嘛!」那这样的话,没有「喜」,这个也不算修行。已经养成那种惯性,吃饱饭没事,两腿一盘,就坐在那里,跟木雕的像一样,这个不算修行、不算用功,这个下辈子会像狐狸精,就叫作野狐禅。我们应该要避开这个缺点,这个很重要。所以「喜」是自己检验自己工夫的一个方法。你有这种喜悦,那你坐着会充满活力。乐 第八个是「乐」。乐比较微细,这个比较微细的乐,你不一定在坐中感受到。跑香或者其它生活中,乃至洗脸、用餐,你都可以感受到那一种欢喜,你讲不出来。而且呢!你会经常的流露出来。眼神也好、脸相也好、身体的动作也好,你自己可以感受到,你成天非常的高兴,不知道高兴什么,好像每个细胞,乃至耳朵都在跳舞。这是获得大利益,内心里头,应该要到达这样的境界。假如没有这种感觉,你说有大成就,那都假的。假如,你一坐就有这种感觉,没有坐,就没有这种感觉,这表示还没有入禅定,因为你坐的时候才有,没有坐的时候没有。告诉各位:你有坐的时候,有;没有坐的时候,也要有。尤其是只要你想摄心,就有。那这个时候,你就接近禅定了。 所以修行是一个非常踏实的功夫,它不是虚幻、不是乱讲的。喜是比较粗的喜悦,乐是比较微细的喜悦,当这两个产生现象的时候,你就接近初禅定了。所以,这种喜乐,它不是世间的那种狂欢、中奖的高兴、或者结婚的高兴。不是!它是内心里头一种泉源,内心里头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像一团火球在全身跑,全身发热的那种情况一样。解脱 第三个叫作「解脱」。这个解脱也不是我们讲的真解脱,而是我们讲的「你内心的一些束缚完全放下了」,意识形态对你的束缚当然也减低了。因为你法执还没破,所以不可能说没有意识形态,但是,世间的妄想、执着、攀缘,这些你已经渐渐放下了。应该这个时候,你会有这样的经验:平日当妄念一起,你会想「啊!算了!不要想!啊!算了!」;有烦恼也会很快地想「啊!算了!别再烦了。」那这个就差不多了。「差不多」不是说你已经解脱,而是一种瑞相。 有烦恼,但能当下止住:「啊!不要想它。」,当你能够把困扰身心的妄想放下,那才叫作这里的「解脱」。这个解脱,不是了生死的解脱;这个是我们讲的粗中粗、粗中细、细中粗的这个阶段,那你要能够放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