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首先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产生和发展, 是一个哲学命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实践经验和知识理论的不断丰富和积累,和谐理论被不断赋以新的社会内涵。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和谐理论丰富和创新的发展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和谐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引发了全社会对和谐理论的探讨和学习,提出了诸如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和谐社区等一系列新观念,使和谐不再只是抽象的理论,而具有了丰富的现实意义。 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包括三方面内容: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企业作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同样要求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企业;它包括:一是企业内部的和谐。二是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关系人,包括:材料供应商、生产商、设备的供应涉及的群体、服务所面对的群体等等。三是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地理、经济、政治、人文等方面的环境。 和谐社会与和谐企业是总体和个体的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企业和谐作为基础,企业发展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经济概念中,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在道德和法律的范畴中,企业是比个体公民更为强大的“企业公民”,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利润来源于社会,企业只有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社会认同感、产品公信力,才能拥有利润生长的土壤。同时,作为和谐社会的主导者,政府要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企业创造良好条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