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昆明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昆明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十年同题大考湖北如何作答?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2-09-21

  近日,31个省份陆续召开以“中国这十年”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十年间,各省份如何作答“协调发展”这道题。

  著名的“胡焕庸线”,简洁而清晰地勾勒出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基础国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立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落地实施。

  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福建推进福州都市圈建设、厦漳泉一体化发展,山海联动奏响“协作曲”;海南推动儋州洋浦一体化,打造海南高质量发展“第三极”;湖北大力发展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提高经济聚集度……在各省份内部,也在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近日,31个省份陆续召开以“中国这十年”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十年间,各省份如何作答“协调发展”这道题。

  广东是出了名的经济发达,但也是出了名的发展不平衡——既有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成为广东的重要任务。

  过去十年,“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在广东构建起来,划分出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三个部分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对于不同区域,广东制定了差异化的财政、基建、产业、公服等政策体系。“中国这十年广东”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如今广东省区域发展差异系数缩小到0.53。

  事实上,许多省份内部都存在类似棘手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总结各地破解之法,比较常见的思路是,不再着眼于单个城市,而是推动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形成城市群、都市圈,做强核心区域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注意省内各区域间的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比如福建,一手推进福州都市圈建设,一手推进厦漳泉一体化发展。到2021年,福州、泉州两市双双跨入万亿级城市行列,也带动了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齐头并进。

  又如湖北,在省内画出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意在提高经济集聚度和城市竞争力。从过去的“一主两副”格局到如今的三大都市圈,湖北划定好三个圈的差异化目标,更加强调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发展,让都市圈内部形成更强的合力。

  在这样的思路下,省份内部往往呈现出“极/群/圈”“带”“区”形状的区域发展格局。甘肃是“一核三带”,辽宁是“一圈一带两区”,山东是“一群两心三圈”,山西是“一群两区三圈”,重庆是“一区两群”,四川是“一干多支”,海南是“三极一带一区”……当板块之间协同联动、竞相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希望酝酿出不止一个发力点。

  省份内部探索实践“协调发展”的另一个体现,表现在城市城区之间。近年的城镇化发展,一些新城、新区如春笋般涌现,不少新城、新区着眼于单纯的产业发展,忽略了城市的生长,留下了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历史欠账。

  海南的儋州与洋浦就是这样一对旧与新的关系,前者“有城无产”,后者“有产无城”。为了推动两地由“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转变,海南自由贸易港区域协调发展“第一枪”就在这片区域打响——推动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打造海南继海口、三亚之后高质量发展的“第三极”。

  天津的“津城”“滨城”亦是如此。天津市中心人口稠密,却与沿海城区相距较远;滨海新区产业聚集,城市配套功能却不完善。有报道显示,2016年初,每天几十公里往返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潮汐式通勤人数约30万人次,职住呈现出不平衡。

  据“中国这十年天津”发布会上的消息,近年来,天津提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既防止中心城区“摊大饼”,又防止滨海新区“吃不饱”,“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已取得积极进展”。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启幕,三地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北京向外疏解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高校、医疗资源,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98.5万人,比2014年下降15.1%,实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天津和河北则承接了一大批重大项目、企业和资源。再加上“轨道上的京津冀”的打造,协同发展、同城效应日益凸显。

  京津冀地区,从过去“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困局,经过近十年的协同发展,按照“中国这十年北京”发布会上的总结——现在已是“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我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当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纲”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据广东省披露,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2.5万亿元。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已取得重大成果”。

  规划对接是“牛鼻子”,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建立了跨省市、跨部门的沟通联系机制;三省一市也加大了改革创新探索力度,共享改革成果;专题合作是主要抓手,15个专题合作组的设立,让各牵头单位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充分运用市场力量,使之成为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的利器;机制完善是重要保障,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动员各界参与,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合力。

  从发布会的措辞来看,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最明显的受益者。“中国这十年安徽”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该省从长三角的“旁听生”变成“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经济总量占4省市比重从14.4%提高到15.6%,2021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接近1万亿元,来皖省外游客中每2人就有1人来自沪苏浙。未来,安徽还要“更主动靠上去,更积极融进去”。

责任编辑:admin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