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作为考古遗址类的世界遗产,可以说是“挖出来”的世界遗产,良渚申遗对于国内类似遗址的保护和申遗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刘斌: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做好保护。从1986年发掘反山遗址时,我们就考虑到保护,当地政府也很给力,每发现一个重要的遗址都进行了保护。如果没有保护,挖完就把东西拿走,然后现场就被毁掉、盖房子,就不会有今天良渚这样完整的遗存呈现出来。 刘斌:上世纪80年代反山和瑶山发掘,让我们真正认识了良渚文化的内涵,包括等级制度、信仰也第一次在玉器中发现完整的神徽,雕得非常精细。然后到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真正把良渚文化推到良渚文明层级,证明了良渚有国家产生。 刘斌:30多年来,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并行。1986年,反山遗址发掘时,作为考古工作者,我们做了保护性发掘,清理完墓葬后,马上对墓坑进行了填沙保护。我们还积极呼吁当地政府保护,当时的余杭县很支持,把这块地征了,成立了文保所。1987年瑶山发掘后,也实行了征地和回填保护。1987年老104国道拓宽工程中,发现了大观山果园有良渚文化遗存,所以交通部门主动改道。1991年发现汇观山祭坛墓地,也进行了征地保护。1992年莫角山遗址核心区的沙土广场发现后,当地印刷厂搬迁。 随着考古不断深入,保护的范围也逐渐扩大。1996年良渚遗址列入国保单位,开始实现整体保护,划定了33.8平方公里的保护区。2002年开始启动良渚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把保护范围调整到42.4平方公里。所以良渚申遗成功,真正体现了考古与保护的互动。 刘斌:故宫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象征的宫殿群,良渚是五千年文明的起点之一,这是两个世界遗产的相遇。而且良渚文化与故宫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展览中也展出了不少故宫院藏的良渚玉器,都是非常精美、水平极高的。 刘斌: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区有14平方公里,但良渚遗址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范围有100多平方公里,保护的压力很大。 良渚古城成为世界遗产,成为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接下来国内外来参观的人会越来越多,如何展示、宣传好良渚文明,让人看得懂,看得心服口服也很重要。良渚考古目前还在继续,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持续的考古本身也是遗址公园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斌:我们现在对于良渚的了解还是框架性的,对很多细节不了解,包括玉矿的来源、良渚文化对于其他地区的影响、良渚文化到底怎样传播的等,都还缺乏进一步了解。 考古很难去设定预期目标,良渚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待解,还有不少未解之谜,还有很多没有做过发掘的区块。后续我们继续按部就班去做,要按照规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