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连日来,记者在上海金山采访时了解到,作为上海“南北转型”战略的核心阵地,碳谷绿湾大力推动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擦亮“上海制造”新品牌。 上海金山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将绿色环保理念注入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生产制造环节中坚持“少投入少排出”原则,生产出更多绿色低碳环保的产品;科凯化工“年产6万吨绿色助剂工艺项目”,其产品不含重金属和有害物质,获得多项国际绿色认证……一系列新型绿色产业项目,让碳谷绿湾拥有了“绿色”新名片。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碳谷绿湾还通过建设智慧园区平台,实现环保管理的数字化和精细化。园区内设有3个大气监测站,实时监控企业厂界VOCs浓度和危废信息,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自2018年以来,园区VOCs年均浓度下降30%。 碳谷绿湾产业园总经理俞曙明表示,在打造绿色名片的同时,碳谷绿湾以“数字化+园区”为核心,构建数智园区、运营管理、环保管理、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和“双碳”管理六大智慧板块,实现了对企业生产、安全、环保等环节的全方位监控和管理,形成了“一屏管园区、一屏观园区”的高效管理模式。 碳谷绿湾内的东睿化学智能化绿色工厂目前已经投入运营,采用光伏发电、液流储能等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同时,碳谷绿湾还通过5G全覆盖和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的打通,推动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碳谷绿湾产业园依托上海石化和上海化工区的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俞曙明表示,通过与上海化工研究院、东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深入挖掘产业孵化项目,目前已签订孵化协议20家,其中引进新旺科技、库贝化学等10家高性能纤维行业优质企业落户,年产值达14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碳谷绿湾产业园通过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园区向绿色高端化工产业转型。近年来,园区累计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82家,完成2000余亩土地的回购收储,为优质企业腾挪发展空间。此外,借力临港集团园区开发运营的优势与资源,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通过“定制化厂房”等创新模式,降低企业前期投资成本,吸引了一批高质量外资项目落地。依托全上海市唯一的精细化工产业园特色优势,经过十年发展形成了新型表面活性剂、功能性涂层材料、合成新材料、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吸引了巴斯夫、科凯、庄臣、上海医药、汇得科技等知名企业落户。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70%,税收年均增长超过13%,产值年均增幅超过9.5%。 俞曙明表示:“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绿色发展为底色,推动精细化工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为金山区‘上海制造’品牌承载区建设贡献力量。”(经济日报记者李治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