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举行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南粤春暖”稳就业促发展特别行动专场招聘会,应聘者纷纷递交简历。新华社发 2月2日,2023年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记者获悉,广东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132.06万人,连续4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省专技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891万人和1850万人,其中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分别达88万人和631万人,均居全国前列;在站博士后超1.2万人,约占全国1/7。 会议透露,今年广东将实现城镇新增就业逾110万人,推动支持两个合作区建设政策清单180项政策点全面落地见效,高水平打造就业幸福地、社保共享地、人才新高地、增收共富地、和谐示范地。 粤港澳大湾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一直以来,广东深入推进湾区“就业通”“人才通”“社保通”“治理通”工程,部省“两协议一清单”180项政策创新点已落地105项;建设“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去年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近4000个、累计吸纳港澳居民就业近5500人;推进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2022年累计报考港澳居民超1500人次,推动职业技能“一试三证”,超3000名港澳专业人士获得内地执业资格。 今年,广东将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人社部和广东省战略合作落地,携手港澳促进人才流动、民生融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杨红山介绍,其中广东将一体落实“任务书”,推动部省战略合作“两协议一清单”中未落地的政策创新点,加快推动落实支持南沙建设政策措施清单37个支持事项;优化拓展“大平台”,高质量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手港澳实施“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和大湾区大学生就业实习双选会,深入推进大湾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工作,指导推动“粤澳社保一窗通”横琴专窗建设;还将加快打通“中梗阻”,深化实施湾区“就业通”“人才通”“社保通”“治理通”工程,逐步扩大湾区职业资格认可领域,完善职业技能“一试多证”等机制。 同时,广东还将聚焦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支持建设博士博士后科研载体,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持续优化升级“一港一园一卡一站一库”“五个一”服务体系,让各类人才实现“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广东把就业作为“民生十大工程”之首,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全力以赴确保就业局势稳定,今年广东将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具体措施方面,广东将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制定实施就业民生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完善重点企业联系服务和余缺调剂等用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形成促进就业工作合力。 重点群体稳,就业才能稳。根据会议,今年广东将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同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民工在就业地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和扶持政策;对困难群体就业,广东将加强对其就业兜底帮扶。 对创业及灵活就业群体,广东将完善对其的扶持体系,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力度,强化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做实做强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等赛事活动。“我们将健全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和新业态人员参加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杨红山表示,今年广东还将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薪酬提升计划,推动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强化最低工资兜底保障,合理提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使劳动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今年,“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继续被列入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我省将聚焦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三项工程”生命力。其中将全力筑牢技能人才支撑,出台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实施技工教育政策互通、强基培优,全力推进制造业当家。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2022年,广东织密高质量发展社保之网,全省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累计参保1.58亿人次,社会保障卡累计持卡人数1.2亿人,均居全国首位。 “我们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保体系,推动社保从‘制度全覆盖’转向‘人群全覆盖’。”杨红山说。具体而言,今年广东将坚定不移深化社保改革,贯彻落实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同时,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配套政策;推进城乡居保基金省级管理;完善失业和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政策。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方面,2022年,广州、深圳成为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全省个人养老金开户数超200万户、居全国第一。今年,广东将大力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指导广州、深圳做好先行实施工作,争取国家支持尽早在全省全面实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此外,还将大力发展企业年金,探索建立人才年金制度,健全职业年金管理体系,推进职业年金基金实账积累,加强基金投资运营监管,更好促进基金保值增值。 深圳龙岗区的“春风行动”首场招聘会开始时间在2月1日下午两点。还没到时间,位于龙城街道万科广场的招聘点就已人山人海。这场招聘会,提供了348个工种,近5000个岗位。 宋女士来深圳打拼已经有10多年,其间做过多份工作。今年,她想换份离家更近的工作。在招聘现场逛了二十多分钟,宋女士手里已经握了好几份宣传页,也跟几家企业的现场招聘负责人详细聊了下。“总的来说工作还是很多的,得仔细挑挑。我的薪资预期在1万元左右,今天看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工作还是不少。” 在这场招聘会的现场,主办方竖立了一块很大的宣传展板,上面详细印着招聘企业信息、岗位需求和薪资待遇等内容。记者注意到,薪资最高的一个岗位达3万元每月,普工月薪普遍在5500元到8000元之间。 招聘现场的“火爆”背后,是人才“供需两旺”。南都记者采访了多家招工企业,他们均表示对企业发展有信心,今年新增发展计划,也加大人才招聘计划,为企业发展注入人才。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负责招聘的张小姐介绍,今年该公司接到了几个新的项目,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加大,急需土木工程师及财务等人才。 深圳市兆驰股份有限公司参加了2月1日和2月2日的多场招聘会。从现场公布的招聘信息来看,该公司对普工和设备操作员的需求旺盛。兆驰股份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陈先生表示,公司今年会集中在创新发展,未来会扩展更多的事业部,也加大了人才招聘计划,岗位需求约百人。 深圳市人社部门介绍,从最近企业报名招聘活动来看,随着订单量增加,企业对经济增长信心增强,招聘数量、质量都非常理想。新增用工需求集中在制造业、电子行业以及生活服务业。 南都记者注意到,除了线下招聘会,深圳还把招聘会搬到了线上,春节期间举办的多场线下招聘活动中,都同步设置了直播带岗专区。求职者甚至不用来到深圳,就可线上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机会。 在龙岗招聘会的线上直播间,比亚迪精密制造、贝仕达克等龙岗优质企业提供众多高薪岗位,为各类求职者提供线上招聘云服务。据统计,本场招聘会线多人入场,而同步的直播带岗吸引线日在深圳劳动就业大厦的招聘会,同步也进行了一场直播带岗活动。当日上午10点,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兆驰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5家企业提供了448个高薪岗位,在直播间内招才纳贤。该场直播提供的岗位主要为各类工程师岗、中层管理人才,薪酬大多在8000-15000元区间,月薪上限可达30000元。 事实上,直播带岗已经成为各家企业招聘的重要渠道。来自肇庆的曾先生就是通过刷直播间刷到工作。他告诉记者,他是通过微信直播的“湾区人才港”招聘直播,在深圳宝安找到了一份工作。在此之前,“去哪里找工作”是他的烦心事,各类招聘网站没少刷,不是发出的信息没人理,就是对收到的回复存疑虑。“对我们求职者而言,政府搭平台-人力资源部门筛选岗位-企业直接招聘,心里踏实、值得信赖。”曾先生说。 “网络直播更年轻态,能让求职者更直观地了解企业。”伟创力电子医疗器械(深圳)有限公司人事经理说,求职者点开直播链接,可以看到企业宣传片,听到招聘人员详细讲解岗位需求,也可以与招聘人员实时互动,还可以在直播视频下方查询岗位信息、填写报名表,并随时把直播分享给朋友,让招聘会变成朋友圈的线城平均招聘月薪过万广东占4城数量最多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报告展示了国内38个核心城市企业的招聘薪酬水平。报告显示,2022年全年38城平均招聘薪酬均同比上升,但同比增幅在逐渐收窄,其中13城2022年四季度平均招聘月薪过万。位于广东的城市数量最多,分别为深圳(13086元)、广州(11710元)、珠海(10713元)和东莞(10210元)。整体来看,北上深广杭薪酬水平仍处在领跑位置。 而从近三年38城的薪酬变化水平来看,分析发现,2020-2022年,38城招聘薪酬季度平均同比增速为6.6%。从各城市平均增速排名来看,苏州处于首位,近三年招聘薪酬平均同比增速为9.2%;上海排名第二,平均增速9.1%。 在疫情持续和经济承压的三年中,长三角地区经济展现较强活力,带动薪资水平持续走高。深圳、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在增速上相对较落后于长三角,不过在38城中也排名靠前,高于38城平均增速。 深圳新路程人力资源市场扎根深圳多年,是深圳较为知名的人力资源市场之一。作为今年深圳多场公益招聘活动的承办方,线下招聘活动的火爆让其负责人欣喜。新路程总经理助理胡连桥告诉南都记者,深圳的招聘高峰其实还没有到来。“高峰会在元宵节后到来,那时求职者的数量和招聘企业的数量将会显着增长。另外,2月中下旬也会有一小波高峰。”胡连桥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预测,在于该公司前期调研时发现,不少企业主对今年的经济形势表示乐观。“该投资投资,该扩产扩产,对于人才的需求自然就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