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忙碌完早稻收购的翁晓炜,又在收储晚稻,他站在入仓门口指挥运粮车,金灿灿的稻谷随着输送机缓缓进入仓库。 翁晓炜是浙江省建德市中心粮库的一名保管员。“升级智慧粮库项目后,收粮保粮轻松多了!”谈起粮食收储的新变化,“智慧粮库”是翁晓炜口中的高频词。 趁着一车稻谷入库,翁晓炜来了次现场讲解:“刚入库的粮食,每3天就要检测粮温。以前需要粮库管理员逐个粮仓检测,记在本子上。现在只要在智慧粮库粮情测控系统上点击一下,每个仓340个测温点的数据就能在1分钟内自动填写在电子粮情记录本上,异常粮温也会及时报警。” 高温向来是粮食收储的一大挑战。翁晓炜说:“以前我们比较害怕收储早稻,因为早稻收储时,天气热,粮食容易黄变和滋生害虫,不利于储藏保管。现在,智慧粮库的智能通风系统能自动给粮食降温、控水。” 翁晓炜和同事陈俊前往粮库的长期保管仓4号仓。只见10余台输送、除杂设备排成长龙,摆放在中心粮库的凉棚底下,这便是去年搭建的净粮中心。在这里,粮食要先“洗洗澡”,才能“进家门”。 “有了净粮中心,我们保管员省力、省心还省事,每年可为建德市的种粮大户节省约40万元的转运、除杂、除糙成本。”陈俊说。 以前,先称重入库再除杂,存在灰尘损耗;现在,先除杂再称重入库,更精确。整仓杂质的比例只有原先的一半左右,不容易出现虫害等问题。 沿着平房仓外部的侧梯进入仓内,一股凉爽气息扑面而来,整间仓房好似为粮食量身打造的“空调房”。“控温系统把仓库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以下。”翁晓炜介绍。 一个直顶天花板的气囊很显眼,将粮食与工作人员的活动区域隔开。“气囊里是氮气。”翁晓炜说,“氮气气调系统向粮堆充入氮气,以98%的浓度保鲜、灭虫,实现常储常新。” 今年,投资30万元建设的粮食质检信息化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将有效减少手工抄录、人工计算产生的检验差错,提高收购质检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据《自然》报道,经过数月攀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终于到达了一个火星陨石坑的边缘。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欢团队围绕大脑生物能量神经可塑性调控与认知衰老开展了研究,发现在学习记忆或者人工诱导的神经活动下,神经元突触附近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显着增加,促进大脑能量供给。 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凤凰山脚下,由十多栋楼房组成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安静整洁,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繁忙的工业厂房。隔着厚厚的玻璃,张国平告诉记者:“那台不锈钢反应釜正在进行临时键合材料工程化放大试验。 放眼全国,各地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沉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