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昆明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昆明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铲”释历史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3-12-10

  城市考古是以古代城市为对象的考古研究,研究对象十分复杂,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迭加,形成古今重迭型城市,很多城市从古至今人脉不断,烟火不息,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遗址。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城市文化遗产更为丰富,郑州商城、开封北宋东京城、郑韩故城、宋国古城都是知名的古今重迭型城市。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做好城市考古与保护利用工作,则是对新时代考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2月8日、9日,2023年城市考古与保护论坛暨基地学术委员会年会举行,来自全国多家高校、考古机构40余名专家代表齐聚郑州,对探索出城市考古与保护利用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展开研讨。

  在现代城市中进行古代城市考古与研究,是考古学所研究的遗迹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内涵最复杂、面临形势最严峻的考古工作之一。

  为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探索城市考古与保护利用协调发展的新模式,2016年12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由河南省文物局组织,依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设立了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定位为面向全国的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研与应用推广平台。

  “城市考古与保护科研基地成立以来,充分对接相关高校和考古机构,切实推进郑州商城、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郑韩故城、宋国古城等多项重要的城市考古与保护工作实践,为城市考古提供借鉴经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

  在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岩石看来,城市加快建设步伐是不可避免的,对地下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是很大的挑战。

  他认为,城市遗产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实际上这里面还有非常严峻和深刻的社会问题。他期待城市考古与保护科研基地能够在各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真正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平台,打造出一个面向全国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平台。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慧明说,河南城市考古与保护工作十分繁重,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常年保持在高位数。做好城市考古工作,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城市考古与保护科研基地面向全国的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应用推广平台总体定位;其次,要深化合作,加强科技攻关,力争形成一批突破性的成果;第三,要注重创新科技团队的建设,把人才培养和使用摆在核心位置;第四,要加强学术交流合作,建立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平台和机制。

  研讨会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城市考古与保护科研基地办公室主任杨树刚以《郑州商城遗址近年考古与保护实践》为题,汇报了郑州商城近年来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2020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在郑州商城内城特别是内城商都历史文化区和商代王城核心区项目建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杨树刚分别介绍了创新街小学项目和塔湾古街项目取得的成果。在创新街小学项目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长60多米倒梯形的沟状遗迹,这条沟为人工挖掘,沟内的填土很有特点,出土物不是很丰富,最终认定与郑州商城水系有关。

  塔湾古街项目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商代的挡水墙,这座挡水墙用石225块,底部铺有石块,规模较大。杨树刚说,郑州地区整体水势是从北往南流,由于水经常冲刷南壁,可能会对南壁造成破坏,因此商代人用石头砌了一条长为13米挡水墙,从而改变水势流向。

  杨树刚说,这两处发现,证明了白家庄时期(商代中期)的郑州商城依然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水网体系。以往认为,白家庄时期郑州商城就已走向衰落,甚至有观点认为被废弃,但从目前来看,郑州商城在中商时期依然存在复杂的水网体系,对研究郑州商城城市布局沿革有了新进展。

  “城摞城”是开封城的一大历史奇观,从最下层的魏国大梁城到现代开封城,共有七座城址迭压在一起,是典型的古今重迭型城址。值得一提的是,两千多年来,无论城市规模大小,开封城市中轴线从未移动。

  在曹金萍看来,与其说是“城摞城”,不如说是体现开封城的传承和沿用。1642年的那场大洪水,使得整个开封城毁于一旦。所形成的洪水淤积层就像一层保鲜膜一样,使早期的城市遗存免于遭到破坏。

  经过考古发掘,州桥重见天日。如今我们看到的州桥是清初《如梦令》中所描述的明代州桥,清代人眼里的州桥早已不是宋代孟元老笔下《东京梦华录》描述的州桥。

  开封州桥遗址一直在探索边发掘边展示边利用的新模式,在考古工作进行的同时,也承担着研学、参观的功能,受到公众广泛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科级保护中心闫海涛以《开封州桥遗址整体保护研究思路》为题,分别介绍了州桥本体、石壁病害、河道遗址所面临的问题。目前,病害问题主要体现在砖块风化酥粉、粘接材料流失、渗水、生物滋生病害等方面。

  对州桥本体,考古人员为拱券搭建了临时支护,提高了桥体的结构稳定性,为后续考古发掘提供了安全保障; 搭建了勘察与实验的平台,为后续精细保护修复研究赢得了时间;对桥面残缺区域进行了保护修复,提高州桥的安全等级。

  对于石壁本体,开启了石材病害发展变化与石壁位移的实时动态监测,为后期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数据;石壁本体病害勘察与结构安全稳定研究已获得国家文物局立项,具体工作即将启动。

  对于河道遗址,通过降水井抽排,河道底部地下水水位明显降低,为遗址保护与展示创造了基础条件;对河道探坑壁与其基础得到全面加固,整体结构更加安全稳定;开裂严重的明代淤泥层、风化酥粉的千年文化层得到有效治理,消除了安全隐患。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室主任崔彪以浙江兰溪古城为例,介绍了城市遗产保护中的部门冲突与协调。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数字化研究室主任武志江以《古城址资源信息化管理与实践——以豫南地区古城址为例》做了汇报。

  武志江介绍,“城市考古基地”是一项摸家底的基础性工作,在厘清古城址的数量、分布、年代、保护级别以及保护规划、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将这些城址的资料和研究情况联系起来,构成一系列显示这些城址之间相关系的图标或图形。然后,细分城址数据并使之信息化,满足古城址研究的需要。

  武志江的团队已经选取了“豫南地区古代城址”作为试验田,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整套全省古城址GIS数据库初步设计,未来将分阶段完成整个河南省古城址资源数据库和GIS分析研究系统建设。

  武志江表示,这套数据库将整合集纳全省的城市遗址的考古信息,只要轻轻一点,就能查阅到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和已经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并对公众开放。

  来自西安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刘羽介绍了基于GIS的城市考古“一张图”平台建设情况。郑州大学的张璐嘉分享了《城市型大遗址社区的多维度建设研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