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极端气候事件及影响”团队(EXCEIS)谭亮成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合作者,对采自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盆地的石笋样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集成石笋氧、碳同位素和Sr/Ca比值指标,成功构建了过去7800年中亚西部地区高精度测年(误差小于6‰)、高分辨率(约4年)水文气候记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当前,中亚已成为全球最为显着的干旱区之一。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该区域面临冰川融化加速、湖泊缩小和水资源短缺等严峻挑战。因此,研究中亚地质历史时期以来的水文气候变化,预测此地区未来降水趋势及对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尤为重要。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自中全新世以来,中亚西部地区呈现出逐渐变干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全新世以来,北半球夏季日照减少,夏季西风急流在中亚上空加强并向南移动,导致以夏半年降水为主的中亚东部地区降水增加;在以冬季降水为主的中亚西部地区,受北半球冬季日照增加的影响,冬季西风急流向北移动并伴随着温度上升,使得地中海风暴活动减少,从而减少了向中亚地区的水汽输送,导致该地区冬季降水和积雪减少。此外,研究人员发现,百年-年代际尺度的干旱事件对该地区历史和社会发展,乃至跨欧亚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张行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