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红色旅游热,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学习革命历史,传播红色文化。更新更潮的红色旅游创意策划背后,“00后”正在崛起为新主力。他们的作品注重红色元素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红色旅游的体验与民族精神的洗礼相结合,有着鲜明的“Z世代”特征。 “作为青年,我们对红色精神的了解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万卷书与万里路同样重要。这次大赛就是一堂大思政课,让我更加意识到年轻人的使命,也启发我思考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学生徐传润在接受采访时说。 日前,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全国总决赛在辽宁丹东举行。大赛在作品类型上设计了“红色旅游线路设计”“红色旅游营销方案设计”“红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等6个类别的红色旅游创意选题。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院长吕宁表示,红色旅游内涵不断丰富,充分展现了大国重器、生态文明、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壮举及其精神力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红船远航”团队致力于推进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提取了革命纪念地、伟人故居遗址以及延安革命精神等要素,设计出“红船远航”这款将延安红色旅游资源与智趣桌游形式相结合、兼顾趣味与科学性的创新红色旅游文创产品。 “如何让红色文创设计和文创产品与年轻人共情共振?这是我们团队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团队负责人高睿认为,在新时代弘扬红色精神,要选好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红船远航”文创作品通过在游戏中沉浸式地回顾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以寓学于游的方式坚定文化自信,激发了大家学习党史的热情。据高睿介绍,“红船远航”在参赛前已完成市场转化,目前在京津冀、广东深圳、浙江等地进行推广,并开发出300多套实体产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王金伟认为,优秀的红色旅游作品要具备独创性和创新性,而“红船远航”成功地融入了红色文化与现代娱乐方式,将有助于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广泛培养爱国爱党情怀。 南京师范大学参赛团队讲述了沉阳市在反抗压迫、追求解放并不断进行发展建设的故事,通过一个口号、一档综艺、一项活动、一篮子优惠、一系列专线等创意内容,充分释放沉阳市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的魅力,吸引各地大学生群体前往沉阳体验中国发展的“接力跑”,并呼吁大学生接过祖国建设与发展的接力棒。 “对青年学生群体来说,只有走进来,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红色文化、红色精神,而我们也进行了视角的转换,以策划者的身份多次走进沉阳,探寻城市背后的红色基因,搭建起青年学生与红色精神之间连接的纽带和桥梁。”团队负责人张吉玉说,未来,他们希望继续探索红色旅游,如在数字科技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保持红色旅游底色,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做好“红色旅游+”的文章,打造沉浸式红色旅游场景,以新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红色故事。 全国总决赛评委、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巡视员邢济萍表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感受红色文化的前提下,让红色精神传承与现代旅游规律有机融合,让红色文创产品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特色、现代审美、数字科技等相结合,才能让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青年人的必选项。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本次大赛决赛作品以辽宁红色文化为创意主体,多维度呈现辽宁的红色印记,为辽宁红色旅游创新性发展提供更多新角度、新思路。 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张兴的作品充分利用辽宁省独特的“六地”红色文化的特色资源,以“雷锋七问”为纽带串联各红色资源点位,按照一天答一问、一问一主题的思路,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7+6”红色教育经典研学线路。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参赛团队以辽宁“红色六地”精神为引领,以工业和军工双资源线索为根基,分别推出“锻钢计划”和“淬火计划”研学游,依托辽宁的工业文化来激发广大人才笃行不怠、奋楫争先。 “锻钢计划”锚定大国重器工业研学游,串联本溪、鞍山、沉阳三地多个工业旅游资源,聚焦东北老工业基地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峥嵘历程。“淬火计划”锚定国之脊梁军工研学游,串联丹东、大连、沉阳三地多个军工旅游资源,回顾中国人民志愿军海陆空三军崛起的发展历史。作为“锻钢计划”的2.0版本,“淬火计划”通过深挖辽宁海陆空军工产业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结合抗美援朝精神,打造军工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并以国家级非遗岫岩皮影戏为艺术载体,融合传统皮影美学和现代创作技术,通过“场幕式”的设计,将整条线路打造成为边游边看的演出。 团队负责人徐传润介绍,“场幕式”的灵感来源于影视行业,同时,VR技术的加入也让皮影戏突破制作、手法等局限,在全新的空间、以全新的方式展现辽宁皮影戏的魅力。 全国总决赛评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雷树虎表示,这两项研学游创意作品鼓励青少年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联系起来,将拳拳爱国心融入孜孜求学路上的实际行动中,激发青少年潜心钻研现代科技、积极投身国防建设的凌云壮志。 “大赛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辽宁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为辽宁全面振兴擦亮了底色、增添了活力动力。”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佟昭表示,未来,要继续推动辽宁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亮起来、热起来,全力打造红色旅游新高地,加快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当身处一座英雄的城市,目之所及的一切都令我震撼。我下定决心,要担当起年轻人的责任和使命,为更多的人讲述英雄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徐传润说。 将党史学习教育、思政课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向山向海躬身实践,到红色故里触摸历史的脉搏,自觉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这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 现就业于中共井冈山市委红色教育基地的王炜炜,是2022年该大赛的一名参赛选手,他们团队的作品“如斯明亮”,创新性地以情景剧的形式,从红色革命后代、延安保育院的延安娃——陶斯亮视角,讲述了陶斯亮的母亲、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曾志的革命故事。该作品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决赛二等奖。“如今,我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运用短视频、直播等现代化的传媒方式讲述和传播红色故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甚至包括正在读小学的弟弟。”王炜炜欣慰地说,未来也会继续担起这份使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指导教师郑红表示:“大赛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让我们把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从课本走到实践,从传统的讲学转变为行走的课堂。这种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接受。” “2016年,我们团队聚焦长征起点之一的龙岩长汀,用好政策导向优势,进一步激发长汀红色旅游的自动力,培育新动能。”连续8年参赛的选手、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黄鑫回忆,当时,团队经过长期调研,最终立足于长汀“红色、历史、客家、生态”四位一体的系列红色旅游景观打造,大力推进“旅游+”。例如充分将VR技术融入长征体验项目中,推出“不朽的精神,伟大的起点”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线路,发展“长征租客”特色民宿,加大旅游与长汀本地农业、林业、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黄鑫说,大赛结束以后,团队依然扎根长汀数月,通过学术调研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改进项目方案、提升专业水准,与此同时,项目方案中的部分内容在当地成功落地与转化,例如,建设红色体验纪念馆、调整红色就业岗位等,“我更加坚定了深耕旅游专业和传承弘扬红色精神的信念。”黄鑫说。 “13年来,大赛带领大学生先后走进陕西铜川、河南兰考等一批革命老区进行比赛创作,形成了以大赛为龙头、各大高校红色理论课程为基础、各地红色旅游景点为实践载体的大学生红色教育培养体系,让参赛大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用实际创作诠释使命担当。”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计金标说,未来将继续以大赛为平台,推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常态化,引导大学生肩负起红色基因传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创新赛事形式、扩大赛事规模,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推动大赛成果转化,传播红色文化,吸引更多高校和大学生参与进来,以新时代的语境、新时代的创意策划,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和红色旅游的发展增光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