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女儿在学校语文课上写了一篇命题作文,叫做《我的妈妈》。在文章里,小女孩回忆了很多小时候的点点滴滴—— “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碎了水杯,本以为妈妈一定要发火,但她只是温和地笑笑,告诉我下次注意就好;还有一次,我画了一条美人鱼,妈妈看见了特别惊喜,直夸非常棒,我非常开心……” 闺蜜说,当看过女儿的作文后,她差点感动到掉眼泪。她万万没有想到,那些在忙碌生活中自己早就忘记的琐碎细节,孩子却始终放在心上,并一直在影响着她的成长。 每当这时,我总会在瞬间清醒,伸手搂住她并轻轻应和:“妈妈在呢。”在我的安抚之下,女儿很快便沉沉睡去。 后来过了很久,有一次和女儿说起这段经历时,她满脸认真地告诉我:“那会儿我怕黑,但每次醒来发现妈妈都在身边,所以我渐渐的就不怕了。” 这件小事给我感触很深。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安全感是父母温暖的怀抱和时时刻刻的陪伴。而长大后,安全感则是确信父母始终会站在自己这一边的那份笃定。 对此,老师感到特别意外。原本以为,学生在遇到这种事情时,最害怕的就是被叫家长。没想到,眼前的女生却底气十足,居然主动提出要把爸妈找来。 无论发生什么,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也是最温暖的避风港。这种时刻萦绕的安全感,将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强大的盔甲。 已经八岁的小男孩,却非得学着小婴儿的样子,在地上爬,吵着喝奶,还要妈妈抱着哄。父母只要不答应,他就大发脾气,各种不听话。 事实上,大侄子的表现,在心理学上叫做“行为退化”,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往往和父母的忽视、或者关注度突然减少有关。 原来,弟弟的出生夺去了爸妈对自己所有的关心。由此,大侄子心里产生了巨大落差,进而出现了退化行为。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被关注”正是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心理需求。 当它无法满足时,孩子会用叛逆或出格的举动来争取父母的关注;而一旦满足,则会激发出内在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推动自己不断前进。 河南新乡有一位妈妈,因为感觉身体不舒服,于是躺在沙发上休息。丈夫看到后,赶紧俯身拥抱她,并不断温柔地安慰着。 的确如此。心理学家指出,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基石。那些父母相处的点滴细节,将会深远长久地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而父母恩爱,不仅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定海神针,也是给孩子无比宝贵的成长礼物。 父母相处的模式,是孩子了解人际交往的伊始。父母感情深厚,孩子将通过言传身教领悟什么是爱的真谛;而倘若父母总是争吵,孩子必将生活在无尽的阴影与噩梦之中。 孩子自我认知的形成,往往源自他人的评价。而这其中,父母的看法尤为关键。无论是肯定还是批评,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影响。 想起作家三毛的故事。从小到大,父亲对三毛都不言苟笑、疏于肯定,甚至对她的文章表现出强烈的否定和苛责。 有多少孩子和三毛一样,终其一生都在渴望父母的肯定。所以,不要再做子女的差评师,也不要再让自己的语言像刀子一般扎人。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好友采购了春联、福字、中国结、灯笼等过年装饰,和孩子一起把家里布置得喜气洋洋。 事实上,生活的本质都是平淡的,所以我们更要去用心挖掘它的乐趣。那些全家人在一起的小确幸时光,都会让当下的每一刻变得充满情趣、独一无二,给孩子带去最美好的回忆。 本文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