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地铁本身就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地铁具有民生属性,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票价不可能简单随行就市,更不能轻易涨价。 即便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也不可能单纯靠地铁运营本身实现盈利,遑论普通二三线城市? 客流强度,指的是每公里每天的客流人次,既是地铁拥挤和繁荣程度的标志,也是地铁效益的直接体现。 根据国家规定,新建地铁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远期客流规模分别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 以最低的0.7万人次作为基准,在50多个城市里,只有17个符合这一标准,一些强二线乃是省会城市都不及预期。 如果以1万人次作为更高要求,目前仅有广州、深圳、西安、北京、上海、长沙、成都7个城市满足这一要求。 当然,这背后并非都是客流不足所致,部分城市或许正处于大规模地铁建设周期,已开通的线路较少,尚未联络成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另一种可能是,许多城市基于城市开发思维,优先将地铁开往数十公里之外的郊区,而郊区人口密度不足,由此导致客流量出现暂时性过低的现象。 一条地铁线路,总投资动辄以百亿乃至数百亿计,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从几亿元到十多亿元不等,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承受。 不仅如此,地铁还是典型的长期投资,回报周期极其漫长,仅靠卖票来回收成本,至少都要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 所以,前些年,一些地方开始试行PPP模式,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带动地铁建设,加快建设速度。 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赋予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权,在20年不等的运营期间内的收入归企业所有,到期后移交给政府。 作为第二条地铁线号线被寄予厚望,自东向西横贯整个城市,且预留与广州、深圳的连接通道,被赋予连通珠江东西两岸大动脉的功能,重要性自不待言。 根据企业公告,项目自实施以来,因城市规划变更等原因,项目建设总投资、交通网络规划等发生了较大调整,继续采用PPP模式实施项目存在困难。 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方案,东莞1号线亿元,其中直接工程投资由167.5亿元增加到239.2亿元,项目建设工期7年。 但这一举动,凸显了新阶段地铁大投资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也为许多城市的地铁扩张带来了新的警示。 前些年,包头地铁被停建,就是因为人口和财政收入不达标;而惠州迟迟难以跻身地铁俱乐部,也是当时市区人口规模不足所致。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十四五”期间,有关部门将进一步细化城轨审批条件,不受理不具备条件的城市和一般地级市的首轮建设规划; 无独有偶,去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杭州地铁四期规划,相比于最初公示的299.8公里,缩减了近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