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兰花兰科植物(Orchidaceae)的统称,但中国传统上的兰花是特指兰科中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一些兰属( 国兰包括春兰蕙兰建兰墨兰寒兰莲瓣兰春剑等7个系列,是我国传统的观赏植物,除在我国拥有众多的爱好者外,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也很受欢迎。因此,国际上又称国兰为东方兰 春兰、蕙兰、寒兰、建兰、墨兰等国兰在我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世界上最早的两部兰花专著,即《金漳兰谱》(1233)和《兰谱》(1247),就是专门论述兰属地生种类及其栽培经验的。 在古代典籍中的“兰”是菊科泽兰属佩兰和兰科兰属兰花的统称。兰作为一种植物,成为描绘歌颂的对象,并不只是因为其特有的自然属性,而在于它人格化的特质满足了人们托物起兴,寄托情感的需求。 孔子将中国兰引入中国文化,用兰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建筑起一种人所需要追求的精神品格和境界,使其与国学相融合,并在后期备受儒、释、道推崇。爱国志士屈原,在《离骚》中这样写道:“余既滋兰则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表达了洁身自好,孑然卫国的决心 这一时期,人们赋予兰的人格美特质正是文人主观意念下对于兰自然属性的文化解读,以物喻情,以兰自比,兰幽香高洁被无数人所知的高贵气质也为孔子屈原君子之德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和屈原为中国兰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的思想以个人修养的方式进入统治阶层,魏晋玄学的兴起为魏晋时期的山水审美时尚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情感动力,其对人性,对个体人的价值追求,成为整个时代的潮流。魏晋时期文人欣赏歌颂的对象转向山水,在对自然山水的审美中,人作为审美的主体从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转而关注到自身,是一种对于自我的超越,此时的兰,不只是单纯的审美对象,而成为表达自我人格的对象。这一时期,国兰已经成为士大夫闲暇之时的消遣,成为日常生活的点缀 唐宋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璀璨辉煌阶段,从唐朝的热烈飞扬到宋朝的内敛自省,既有积极入世、又有出仕归隐。这一时期的文人勇于书写自己对浩瀚宇宙的态度,细致品味生活之趣,丰富了国兰文化记录。安史之乱之后,文化中心南移到江南地区,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兰自然与文化概念的接合。宋代以来,“兰”正式开始被定义为兰科植物的总称,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兰多为兰科植物中的地生兰 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谱——《金漳兰谱》,作为艺兰技巧的指导性文献,开辟了国人对于兰有针对性的的培养鉴赏风气,与同时代王贵学编纂的《王氏兰谱》并称为我国古代专述国兰的双璧 明清时期,发达的手工业带动商人阶层、官僚文人的壮大,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的审美越发通俗化。江浙成为主流艺兰地区 王世懋的《学圃杂疏》中提供了兰的培植经验;康熙四十七年,礼部侍郎汪灏,专注修书,将明代王象晋的《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改编为《广芳群谱》,收录进《四库全书总目》,《广芳群谱》因其通俗性和普及性,成为国学基本著作;“嘉兴画派”五人之一的许霁楼编篡的《兰蕙同心录》在对兰蕙名品的介绍后,附上品貌插图,图文并茂,为人们理解国兰提供了具体性认知,书中自述他不喜歌舞、不喜酒茶,唯爱古人之趣,钟情于花卉,《滋兰树蕙山房同心录》详细记述了许霁楼的艺兰之趣 这一时期,植兰育兰的趣味从士人阶层彻底扩散到普通群众,明清名家的著书立作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兰文化昌盛 艺兰发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为浙江杭县人吴恩元所写。他以《兰蕙同心录》为蓝本,分三卷对当时的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全书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161种,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此外,1930年由夏诒彬所著的《种兰法》;1959年杭州姚毓谬、诸友仁合编的《兰花》一书;1963年由成都园林局编写的《四川的兰蕙》;1964年由福建严楚江编著的《厦门兰谱》;1980年由吴应样所著的《兰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国兰花》两本书,以及香港、******所出版介绍国兰的书籍和杂志等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艺兰研究的一大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