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昆明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昆明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如何在焦虑的年代解放身心?只有活在当下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3-06-08

  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感到喜悦,反而越来越没有安全感。ChatGPT到来担心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经济不景气担心会被辞退没有收入来源,还有年龄增长、亲密关系、家庭生活的种种问题……我们对不可知的未来感到迷茫,无法停下对于未知的恐慌。好像被“焦虑”裹挟住了。

  而弥漫于这个世代的普遍焦虑,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被一位美国的心灵大师——阿伦·瓦兹精准地描述了出来。

  你无法抓住生命,就像你无法将一条河装入水桶带走。如果你尝试用水桶截下奔流的河水,显然你不理解水性,而你注定会失望,因为桶中的水不会流动。要“拥有”流水,你得解放水,让它奔流。

  在互联网还尚未流行的50年代,阿伦·瓦兹已经开始在美国电视上发表演讲,为观众进行东方哲学阐释和布道。他将青年文化、当下时代内容引入禅宗,用佛学思想解答生活中的禅学问题,吸引了“一个军团的固定听众”。

  阿伦·瓦兹的思想并不局限于东西方宗教和哲学的某一领域,而是将佛陀、科学、基督教教义、经院哲学、印度吠陀教等思想精华融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具体可行的指引。他挚爱东方哲学,他常说,他希望成为沟通古代与现代、东西方、文化与自然的桥梁。

  时至今日,我们在视频网站搜索观看“Alan Watts”的视频,仍然会被他精彩的演讲所吸引。上个时代的内容在当下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精神。

  “我希望看完这篇视频的人不要生出“淡泊明志”,“飘然于万物”的思维。这不是这位先生想要讲述的道理,与其说这位先生说让我们“活在当下”,不如说这位先生是想告诫我们不要“活在梦里”。,他不是想让我们拒绝追求,从这位先生对刺绣的绝对欣赏就可以看出,告诉自己,我想做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然后活在每一针每一线,无论是开始,过程,还是结束。”

  “毋宁说瓦兹是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禅宗的解读者,瓦兹从来不是一个学院派的哲学家,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个‘哲学娱乐家’。”

  在这本《不安的智慧》中,阿伦·瓦兹同样从禅宗的智慧出发,去阐明时代背景下“焦虑和不安”的本质,直指人心的内核。他告诉我们,焦虑和不安的根源在于分裂的心智,而要摆脱焦虑,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颗开放的心。

  自以为掌握在手里的生命、金钱,正在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减少;因为无法保证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精神充盈的生活能够持续拥有,所以难以安心享受眼下的“好日子”。

  除了改变,没有什么会是持续不变的。当所有的东西都缺乏保证,生命也随之成为“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东西的时候,留下来的只有焦虑和沮丧。

  事实上,我们这个时代并没有比其他任何时代更不安全。贫困、疾病、战争、改变以及死亡,都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即使在最好的时代里,我们所期望的、对于未来的“安全感”,最多只是暂时与表面的现象罢了。那些我们试图了解、抓住的东西,都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

  阿伦·瓦兹认为,如果幸福总是仰赖对于未来的期待,那么我们其实是在追逐行踪缥缈、永远无法掌握的东西。大多数人为了显得我们的生活有价值、有意义,不断为抓住生命、为了自己掌握和保持生命努力。但是只要你尝试抓住生命,你就永远无法了解生命及其奥秘。

  只有当我们看到生命没有目的时,生命才显得有意义;只有在确信自己对宇宙毫无所知时,我们才能了解 “宇宙的神秘”。

  我们会羡慕动物和植物。它们吃了睡、睡了吃,生活没有什么烦恼,也不用为工作和未来担忧。对于它们而言,快乐在于眼前。但人几乎不可能满足于此。

  人们期待愉快的记忆和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令人愉快的事件”,有了这些,即使当下极其悲惨,他们也能够忍受。如果没有了这些,则会陷入凄惨的情绪漩涡之中。

  人们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即将到来的手术,可能是下个月的房租问题、战争或社会混乱形成的威胁、储蓄是否足够应付老年,或最终的死亡问题。这种情绪困扰可能即使到了未来也不会出现。它或许来自我们过往经验、曾经某个创伤留下的回忆、某个过往失检的言行,以悔恨或罪恶感搅扰现在。记忆和期盼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对大多数人而言,不属于现在的过去和未来却比现在还真实。除非过去已经被“清理”,而未来保证“光明”,否则他们现在不可能活得开心。

  未来迟早会变成现在,因而未来其实没有多大意义,也没什么重要的。规划一个不会立即成为现在的未来,差不多就跟规划一个日后会发现我“缺席”的未来一样荒谬。而这个我所规划的“未来”来到我眼前时,会发现我是直直望着它的背后,而不是与它面对面。

  很多人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愿意忍受占去生活主要时间的工作,只让自己在偶尔的生活间隙拥有短暂的休闲活动。他们在赚钱和积累财富方面的知识远胜于如何使用和享受财富,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些偶尔的休闲活动,才是从事工作这种必要之恶的真正目的。他们不是真正地活着,因为他们总是在“准备”去活。因而到了可以放松时也无法放松。许多“成功”人士退休后为了避免被年轻人取代又重新回去工作。

  我们如果必须先确保幸福的未来才能享受愉快的眼前,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根本不会得到这种保证。比起确定性,最好的预测也只是可能性而已。更何况,我们每个人最终都将受苦和死亡。

  那么,我们如果不能在欠缺未来保证的条件下快乐地生活,必定也无法适应生活在一个尽管有最好的计划,却会有意外及死亡的有限世界里。

  除了现在的真实生活,没有其他的真实生活。所以,即使一个人可以毫无止境地活下去,为了未来而活也只会让他永远错过真正的生活。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面对恐惧的冲突永远会在内心搅扰,因为生命是漫长的处理未知的努力过程,是我们生活其中的真正的当下,生命在成为当下前是未知的。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学会跟生命本身共处。我们每一刻都小心谨慎、犹豫踌躇、处于防守地位。而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生命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就将我们扔进未知。与其对抗,就跟在咆哮洪流中游泳一样白费功夫、让人气恼。生活在这种“困境”中的艺术,既不是漫不经心地漂流,也不是恐惧地紧抓着过去和其他经验的知识,而是要对每一刻充分敏感,视每一刻为新鲜而独特的,并且拥有开放与完全接受的心胸。

  我们如果继续使用过往记忆中的叙述来理解当下,用已知的事物去推测未知,用死信息理解活生命,就会愈发了无生趣,生活也愈因缺少欢愉而令人沮丧。我们的真实生活像是拥有乌龟的外壳,以至于当柔软的躯体需要走出“外壳”时,我们被压抑的对未知的恐惧浪潮就会一泻千里,不可收拾。

  生活在“困境”是一种尝试。一个人必须通过这种尝试才能理解,这样做可以发挥全新的适应生活的力量,即吸收痛苦和不安全感的力量。心智看到在痛苦面前没有退路,就会服从、吸收它,完全意识到痛苦,而没有任何“意识我”去感受或抗拒它。它经历痛苦的过程和经历愉悦的过程一样完整与不刻意。

  当你了解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了解你就是活在此刻,而不是任何其他时刻,而且除此之外没有过去和未来,你就必须放松,必须充分体验生活,不论欢愉或痛苦。很快,你就明显地看到为何这个宇宙会存在,为何会产生有意识的人类,为何有敏感的器官,为何有空间、时间、变化。试图让物换星移变得合理,以及让人生的未来有意义的这个大问题,就完全不存在了。

责任编辑:admin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