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昆明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昆明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谈恋爱的感觉具体是什么原因?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4-06-21

  隋炀帝征发民工开大运河,历来饱受诟病,唐代诗人皮日休站在第三方立场表达观点:“隋之疏淇(永济渠)、汴(通济渠),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隋炀帝征发民工开大运河,历来饱受诟病,唐代诗人皮日休站在第三方立场表达观点:“隋之疏淇(永济渠)、汴(通济渠),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隋炀帝征发民工开大运河,历来饱受诟病,唐代诗人皮日休站在第三方立场表达观点:“隋之疏淇(永济渠)、汴(通济渠),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唐朝建都长安,江淮转运物资至长安绝非易事,其中由江淮到洛阳,因大运河而便利;但洛阳至长安,运输非常艰难,天子时常因关中缺粮而“就食东都”。直到裴耀卿改革漕运,历史方有转机。

  西迁两年多,“关中饥,米斗百钱”。当时从洛阳到长安,运送物资多走陆路,有一段以牛拉车,这一年“运山东、江、淮谷输京师,牛死什八九”。

  群臣多次劝唐中宗复幸东都,但韦后是长安人,不乐意东迁,就让术士告诉皇帝:“今岁不利东行。”再有人提这茬儿,唐中宗就发火:“岂有逐粮天子邪?”这下谁都不敢吭声了。

  或是为了哄韦后开心,或是觉得当“逐粮天子”丢人,唐中宗咬紧牙关在长安硬撑。唐玄宗愿意变通,自登基后的二十五年间,他先后五次因关中缺粮而行幸洛阳,共计在洛阳居住九年多。

  公元733年,“霖雨害稼,京城谷贵”,唐玄宗计划第五次巡幸洛阳。又要跋涉八百多里,车驾浩浩荡荡二十来天,一路实在辛苦,如果能一劳永逸地住在长安该多好!

  《唐会要》中有一卷专门记述唐朝漕运,唐朝自玄宗时才开始任用大臣,掌管长江和淮河流域的物资转运,为此设置转运使一职。从公元733年至唐末的一百七十多年间,在京师充任转运使的官员先后有近五十名,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裴耀卿。

  公元730年,裴耀卿在宣州刺史任上就曾上书言漕事。唐初漕运沿用传统的直运方式,即将粮食从始发地直接运到目的地,由于各段河道水力不同,水情不一,涨落时间各异,导致漕船运行速度慢,运量小,无法满足关中地区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裴耀卿细致分析了漕运现状及缺点:江南船每年二月到扬州集中,此时水浅,须滞留一月以上;四月后由淮河入汴河,因汴河干浅,六七月才能到达河口(汴河从黄河分流处);此时黄河正是涨水时节,须待八九月水落,才能经黄河入洛水……从江南到东都,“停滞日多,得行日少”,粮食沿途受损,加之江南百姓不熟悉黄河,行船慢,风险大,转雇水手又要花一笔钱。

  针对上述问题,裴耀卿提出了可行的方案,然而不知为何,唐玄宗并没把他的话当回事。如今长安粮荒,又要折腾赶路,唐玄宗便回忆起三年前裴耀卿提出改善长安和江淮之间运输的计划。

  此时裴耀卿已是京兆尹,唐玄宗便“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这一次,唐玄宗很认可裴耀卿的想法,不久便将其升为宰相,后又任命为江淮、河南转运使。

  裴耀卿对漕运最大的改革,就是改直运为转运。他选择继承隋代的仓储制度,使仓储与转运结合,征集天下租粮,并在黄河沿岸转运点设置了新的粮仓如河阴仓、柏崖仓、集津仓等。

  他又精心设计了一条分段转运的线路,将江淮的粮食物资经运河北上至河阴县,纳入河阴仓,漕船至此便可返航。河阴仓的粮食换其他船只继续运输至洛阳含嘉仓、陕州太原仓,这样便能减少漕船等待的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从洛阳到长安,全程八百多里,其中有三百里陆路异常难行,而且运费高昂。改革漕运后,自洛阳往西也采用分级漕运,只在三门山最险处开山十八里,以车载运,避开湍险。其间物资每运到粮仓,便搬下贮纳,“水通即运,水细便止”,不在路上多耽搁。

  如此这般,三年共“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一说三十万缗)”!省下来的钱怎么办?有人劝裴耀卿上交朝廷,邀功请赏。裴耀卿却奏请唐玄宗,将这笔钱充作官府向百姓购买粮食等的费用。

  后人评价称:“顾始终三百年间,治漕称善者,前惟裴耀卿,后惟刘晏。”而刘晏整顿漕运、为国理财的做法,还是裴耀卿传下来的。如果你去参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不妨找找关于这二位的展板。

  第五次东巡就食,唐玄宗在洛阳待了两年九个月,这是他最后一次当“逐粮天子”,也为唐朝皇帝逐粮而居画上了句号。(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