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昆明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昆明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陕西千阳:“活”起来的传统刺绣更“火”了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3-09-10

  中国青年网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宋莉 李若一)“这款虎头帽以前是小孩子戴的,现在反而是你们这些年轻人更喜欢。我们从年头做到年尾,年年都是不够卖的。”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西秦刺绣产业园内金达莱合作社创始人王海燕和记者说,她们做的虎头帽,已经供不应求了。 9月8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千阳县西秦刺绣产业园。记者看到,与传统手工刺绣不同,在王海燕的“机器刺绣”房内,只见一根根细如发丝的彩线,被绣娘穿在机器“针孔”里,绣针在布料上如“飞针”般快速运转,一件件“绣片”被绣出来了,两位绣娘只需要调好机器,拿剪刀剪去“机器绣品”上多余的线头。机绣房里的绣工余红侠说,她负责的8台刺绣机器差不多一个小时能绣出8个绣片成品。千阳西秦刺绣不同于其他刺绣,是用绣、贴、拼等手法,以平面、立体、浮雕等形式,融合刺绣而成。“一件虎头帽基本上需要七八位绣娘来完成。”王海燕介绍,她合作社的“虎头帽”每年冬季,月销量能有两三万件。王海燕感慨,过去是个人单干闯市场,现在刺绣成了千阳县发展庭院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朝阳产业,销量和口碑都做起来了。1995年,17岁的王海燕外出打工,去了上海一家服装厂,一干就是10多年,这期间,她学会了电脑绣花技术。2009年她回乡创办了刺绣专业合作社,十多年来,她带动周边500人就业,年创收有1200多万元。 2020年,千阳县建起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王海燕的金达莱成了产业园内一个特色刺绣专业合作社。刺绣产业园统一设计、生产、销售、计酬,解决了“千阳绣娘”单家独户闯市场的诸多难题。不同于王海燕金达莱专业合作社的“机器加工、电商销售、规模化生产”。在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内,王秀萍的“秀萍刺绣”专注于做高档仿真刺绣和刺绣珍藏品,“产量不高价值高”;李惠莲和杨林转作为千阳传统刺绣的第二代传承人,专注于刺绣新品的研发和制作,她们的合作社成立十几年来,先后带动周边千余人从事刺绣事业。这些刺绣合作社找到各自发展优势,都在做大做强。目前,千阳县建成刺绣产业合作社21个,带动1.2万名“绣娘”在刺绣产业链上,年实现产值8600万元,人均增收3800元。传统刺绣“活”起来了,没有人才是不行的,不创新也是不行的。近年来,千阳刺绣开启阶梯式培训模式,高校培训大师、县上培训传承人、镇村培训骨干、合作社提升技能,年组织各类培训50多场6000人次,符合条件的绣娘会被命名为“千阳绣娘”,带动“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千阳绣娘”被推荐为第三届全国劳务品牌。此外,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和高校建立合作开展文化创意、电商经营、营销理念等培训,开发出了200多个刺绣新品,培养了100多个电商营销骨干,开设50多个电商平台。电脑设计、机器绣花、激光裁剪等新工艺,让传统刺绣实现量产,也能与现代社会接轨。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