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文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印发《“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2023-2025年)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动员万名崇德尚艺、甘于奉献的文艺志愿者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结对子、种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断夯实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基础。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激发乡村文化创新活力,对内可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发展产业;对外则吸引客流,为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并形成良性循环。从乡村“村晚”到“村BA”再到“村超”,其背后的成功密码是村民慢慢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最终成为“创造者”。 近年来,各地围绕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基层文艺创作和生产、培训基层文艺人才、开展文艺支教志愿服务等,逐步实现了从“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种文化”同质化,千村一面;有的“种文化”只是自娱自乐,没有把文化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文化乡创”是浙江省“两个先行”背景下的探索与实践,是以文化艺术力量唤醒乡村潜能,将乡村本土的、自发的文化形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浙江把“文化乡创”涉及的乡村文化、产业、环境、乡风、社会治理等,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给予规划引导、政策保障、要素支撑,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浙江衢州柯城余东村农民画远近闻名,通过志愿者帮助“种文化”,百余位村民被聘为“土专家”,农民画跟产业结合到了一起;嘉兴海盐六里村艺术家的入驻提升了村落的知名度,带动餐饮、民宿、特产、书店等业态发展,不仅拓宽了当地百姓就业增收渠道,也激活了手绘、雕刻、拼贴、编织等文创开发。这些事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因村制宜,融入特色,立足乡村原有的文化生态,充分发挥文艺创客、文化企业等在文化领域的特长,根据乡情、村情结合具体实际,实现精准匹配。 一个乡村的发展,村民是关键所在。让“送文化”实现“种文化”到“创文化”的转变,就要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以“一村一品”建设为重点,明确乡创路径,放大特色亮点,加大品牌培育,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文化乡创的内生动力,推动由“盆景”逐步变成“风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