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昆明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昆明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站在时代的风岔路口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崩溃了吗?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2-10-06

  德国的军工生产的所有品类在1942年年中到1944年年中,都出现了飞跃式的大增长,直到美国取得制空权后,对德国进行全面的战略轰炸——1942 年每个月美国对德国扔下不到6000吨炸弹,1944年增加到了每月平均13.1万吨,增幅超过20倍。

  最为关键的是,在后期的美国对德轰炸中,主要的战略目标是德国的能源————前期英国空军主要负责无差别轰炸德国城市居民区,美国轰炸的主要是德国的军工目标。

  美国情报数据显示,对德国能源系统的攻击,让德国的石油加工能力,从此前每月66.2万吨,迅速下降至1944年6月的42.2万吨,到12月冬季就仅剩26万吨,到来年的1945年3月冬季结束,就只剩8万吨——仅剩此前供给水平的12%。

  其中德国的航油加工量,从轰炸开始前的17万吨,一个月后就迅速降至5.2万吨,到1945 年3月就已经完全“清零”。

  飞行员训练的燃油被严格配给,年轻的德国飞行员上战场之前,就只有40-45个小时的空中训练时间,面对已经有上千小时飞行经验的美国飞行员,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实际上,到后期德国因为能源问题,大量战机处在闲置状态,无法起飞。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陆军也跑不动了,大量坦克因为缺乏燃料,最后无法到达作战地点,被白白遗弃在半路,最后德国人开发出了烧木头和煤的坦克发动机,但为时已晚、杯水车薪——德国人只装备了50辆“新能源”坦克,战争就彻底结束了。

  ③1945年3月,当整个登陆的美国联军还在莱茵河以西的时候,德意志装备部长以及帝国经济领导人施佩尔就向希特勒报告∶“德国经济在4-8周内将不可避免地崩溃”。

  以上都是来自二战后解密的,美国用于作战的“准确”情报∶当时美国及时地收集和统计这些经济信息,是为了接下来在太平洋的对日作战中,提供经验和指引。

  此前德国经济部长Robert Habeck也直言,由于俄罗斯削减天然气供应,德国将面临“灾难般的冬天”;德国将面临“我们很久没有经历过的严峻考验”。

  德国巴伐利亚商业协会也警告称,如果俄罗斯中断天然气供应,德国可能会因此失去多达560万个工作岗位。

  根据该协会的计算,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抵制也可能使该国的经济产出减少12.7%,玻璃、铁矿石和钢铁等能源依赖型行业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所承受的经济损失将接近50%。

  在时间点上,这次和二战德国战败前,有诡异的重合∶都是在当年中开始极限施压,“期待到来年3月份冬天结束后基本结束战斗。

  据美国战略军事家伯纳德-布罗迪(Bernard Brodie)根据解密资料整理所述,当年美国对德国发动“总攻”,是经过精细计算的。

  那时美国对德国能源生产进行战略轰炸,仅仅开始于诺曼底登陆几天前,之前的轰炸都是“三心二意”,只是拖拖德国后腿,不要让它太强一口把苏联吞了;

  美国担心如果过早地通过能源将德国干趴下,而自己的海军陆战队还没准备好登陆,就会让苏联趁机抢先占领整个欧洲。

  如果说二战是一战未决问题的延续,现如今德国和欧洲发生的能源危机,在本质上又何尝不是二战未决问题的延续;

  只不过,这次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在这场没有流血的战争中,已经输了,剩下的问题是只是别人谁赢、赢多少的问题。

  ②7月欧盟将2022年德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至1.4%,该增速落后于法国(2.4%)、意大利(2.9%)以及欧元区的平均水平(2.6%),欧洲动力引擎在逐渐熄火。

  1.在新冠大流行之前(2020年之前),德国经济就已经陷入了困境,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GDP增仅徘徊在1%附近。

  2.在疫情后的复苏阶段(2020年10月后),其2021年GDP增速为2.9%也比不上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甚至是欧元区的边缘国家。

  从古至今出口和制造业便是德国经济的两大王牌,这为德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立下汗马功劳,这其中既有德国自身的不懈努力,也有战后和平发展经济的助力。

  德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投资主要都是在战后马歇尔计划中完成的,这为德国的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各种发展政策的助力下逐渐形成了以化工、汽车、电气、机械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同时德国制造业的腾飞与那个时代廉价的能源供给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密不可分。

  德国庞大的工业体系决定了其巨大的能源需求,传统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占德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达75%,但德国能源对外依赖度常年保持在60%,这就是其中的巨大隐患。如果只是这个问题其实在和平年代也没太大影响,可如今世界的局势再次改变,情况就大大不同了。

  俄乌冲突成了致命导火索,俄罗斯的陷入就成了德国要害,因为德国约54%的天然气、40%的煤炭、32%的石油均是来自俄罗斯,俄罗斯供应的低成本石油和天然气一直是着德国工厂的运营关键一环。

  上世纪90年代德国面临两大难题:失业率高企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之后德国进行劳动力市场改革,包括重组联邦就业局、减少长期失业者的失业救济金。叠加中东欧地区大量廉价劳动力的进入,德国工会的谈判力下降,压低了德国工人工资。

  经历了这样的改革确实颇有成效,德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持续下滑,与欧洲其他发达经济体稳步抬升的工资形成鲜明对比。顺便提一下,德国直到2015年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法定最低工资,这足以说明德国的廉价劳动力起了关键作用。

  到了1999年德国经常账户赤字约占GDP的1.4%,而在欧元被建立之后,德国经常账户立刻从逆差转为顺差,到2015年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比重来到8.6%的高点,随后虽有回落但依然稳定在7%以上,出口方面约60%流向了欧盟成员国。因此,可以说德国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离不开欧元区的建立和全球化进程,走上了从工业强国到出口强国的发展路径。

  德国作为欧盟核心国享一直享受着统一货币的汇率带来的红利进行一系列的贸易扩张,而欧盟边缘国则是依靠欧元区统一信用主体的背书,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进行债务扩张。

  图 ∶ 1999年欧元问世后,欧元区内部各国的收益率统一向德国收敛,无差别享有极低的资金成本

  周边国家的“负债消费”也是德国希望看见的,德国出口的高速增长也确实很大一部分有他们的功劳(将近六成贡献),德国的贸易盈余变成了邻国的净出口赤字,欧元区的整体繁荣演变成德国一家的贸易“收割”。

  与此同时,和平年代的全球化机遇更加深了世界范围内的出口高增长,德国作为出口导向经济体实现强者恒强,尽管期间发生多次产业转移,但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使其仍保持全球出口份额的相对稳定。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膨胀也刺激了德国的出口。在经历了欧债危机之后德国与欧盟内部的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于2012年回落至1.1%,德国与欧盟之外国家的贸易顺差占到GDP的近5%,德国的盈余来源从欧元区逐渐转移到美国和亚洲。

  俄乌冲突之后,德国跟随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但德国似乎忽略自己的工业发展根基大部分在于俄罗斯廉价且稳定的能源输出。

  根据德国央行的预测,到2024年俄罗斯能源断供可能造成德国经济约4000亿欧元的损失,2022年对德国GDP增速影响可能达到2%。

  对德国全国各行业和地区约3500家公司的初步评估结果显示,约32%的能源密集型公司被迫全部或部分减产。德国庞大的工业基础导致其经济在能源成本上升的环境下显得异常脆弱,这也导致德国内部产生了分歧。

  疫情之后的供应链中断和逆全球化趋势也在给德国赖以生存的制造业和出口带来巨大的挑战,德国的支柱行业汽车,由于产业链上下游分布在全球,就在这场供应链乱局中感受到了“刮骨之痛”。

  再看看之前优势的廉价劳动力方面,根据德国联邦劳工部1月公布的法律草案,德国最低工资标准将于今年10月提高至每小时12欧元,意味着今年的最低工资将在去年基础上上涨25%,这一涨幅在欧元区国家中算是头部的水平,被压抑已久的工人们已经开始强烈反抗起来了。

  在闹事游行方面,欧洲美国的能力可以说是独一档。德国罢工曾在2015年达到顶峰,每1000名工人每年大约有28天罢工。自去年开始从机场、铁路到医院,罢工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工人的不满情绪正在累加,德国工会警告,将举行更多罢工以推动工资的上涨。事实上,今年欧洲各国都在做这件事,比如英国因为各个行业罢工游行导致多项目停摆,政府也不得不出大规模减税方案,这也使得未来政府债务负担无比巨大,从而看到英国资本市场场惨烈的“股汇债”三杀的局面。

  德国长期依赖的经济模式现在处于阵痛期。对自身传统制造业的“自信”与依赖使得德国产业在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掉队。作为老牌汽车大国,德国在传统燃油车技术上可谓“独领风骚”,可惜的是,德国各大汽车厂商在能源转型初期将研发重点放在了燃油的节能减排上,在电动车电池领域的研发投资不足。

  至少在电池这一关键环节的供应商,中日韩三国目前已经拔得头筹,发现大幅落后的德国车企也逐渐近两年才开始追随,尝试自己建设电池厂并完善相关产业链。

  更尴尬的是,德国的能源战略正被逼入死胡同。一直以来都相当注重环保和安全的德国先后宣布关闭燃煤发电厂和核电站,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但去年的能源危机给欧洲人上了惨痛的一课,可再生能源由于“靠天吃饭”未能在传统能源退出之时及时填补缺口,造成了能源供给错配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如今手足无措的局面。

  目前德国国内的制造业工厂都面临着能源成本上涨带来的风险,不得不选择减产甚至停产,为了保证能源供应,能源独立只能被放弃,克服对单一能源供应商的进口依赖成为了优先事项,德国开始计划新建LNG接收站,不依靠俄罗斯的管道气,转而投向LNG,最终还是没能把能源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外,欧元区内部分化的风险屡现,很重要的原因是欧元区在设立之初就存在天然缺陷∶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各自为战的财政政策。

  尽管统一的货币为德国创造了良好的贸易条件,但德国的成功却也是欧元区债务困境的来源,边缘国的“不负责任”地扩张正在把整个欧元区拖下水。

  上一次欧债危机之后,德国担任了救火队员的角色,虽然自己从贸易层面享受到统一货币和市场带来的好处,但也不得不在这一制度出现问题后扛起救助大旗。

  只不过资金的救助无法能改变欧元区根源性的问题,统一的货币政策无法兼顾各国的实际情况,缺乏财政联盟使得危机时的政策协调难上加难,债务重组、财政整顿的过程走得异常艰辛,并且分化的风险也始终伴随欧元区左右。

  这一次,德国自己深受能源危机之苦,其托底救助的能力自然不复当年,更多的是政府要求国内民众省吃俭用,节能减排,甚至已经具体到场馆灯光和民众洗澡、取暖等民生问题上下手。可以预见,欧洲经济火车头动力不足下,发展已经变得举步维艰。特别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天,黑夜也渐渐变得无比的寒冷与漫长。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