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昆明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昆明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天津武清:打造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带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5-01-25

  在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过程中,天津市武清区坚持保护和开发一起谋划,以通航为牵引、生态为底色、文化为内涵、产业为支撑,通过大运河串联带动沿线点位资源,让“千年运河·魅力武清”的城市名片“靓”起来、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旅游“火”起来、乡村全面振兴。

  “潞水一河上达七省漕运,每值夏秋,粮艘估舶,昼夜往来,风帆上下,洵邑中之一巨观也”。清代《武清县志》的寥寥几笔,大运河武清段当年商贾云集、千帆竞发的繁盛景象跃然纸上。

  中国大运河,历经2500多个春秋,绵延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大运河武清段又称“潞河”(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上一段重要漕运河道。元、明、清时期,作为漕运之冲的武清,一度成为中国北方商贸、文化的枢纽,每年都有数百万石粮米及丝绸、茶糖等大批南方物资经此运抵京师。

  新时代,大运河武清段焕发新活力,作为武清全域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之脉、文化之源、发展之基,滋养着武清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生态旅游发展带、乡村振兴示范带。

  大运河武清段经河北香河进入武清,是出入首都北京的水路咽喉,辖区内全长62.3公里,流经10个镇街、114个村,人口约18万。

  “千年运河的滋养造就了武清水清、岸绿、景美、民丰的独特魅力,运河成为沿岸百姓的根脉所在。”武清区大运河专项工作指挥部宣传文旅组副组长阎金瑛表示。

  2022年12月,武清区谋划提出“3+1+1”总体发展思路,将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保护传承利用作为全区三项中心工作之一,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专项工作指挥部,锚定“建设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促进京津冀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

  遵循“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的要求,武清在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为先”,为夯实大运河文化带的生态环境基础,武清严格落实《大运河天津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落实滨河生态空间非建成区“正面清单”和核心监控区“禁止类清单”,全面保护原始自然生态、传统历史风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

  “武清大运河最大优势是自然环境保持得比较好,整体呈原生态风貌。”指挥部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刘威告诉澎湃新闻()。

  近年来,武清大力推进绿化提升,先后对36.38公里河道进行护岸改造、滨水和人文景观建设,累计造林5237亩、栽植各类树木近25万株,绿化面积408.78万平方米、林木覆盖率21.99%,已提前完成2025年全市滨河绿道建设任务。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武清段,拥有着河道、水工设施、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中,上世纪70年代在武清出土的“鲜于璜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土的最为完整、字数最多的东汉碑刻。康熙皇帝亲笔所题的“导流济运”碑,巍然屹立在武清区杨村北运河畔。

  为夯实大运河文化带的文脉基底,武清在全市率先开展区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划定,按时对全区164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巡查全覆盖。做好文物影响评估工作,累计审核“一张蓝图、多规合一”项目654项,向市文物局申请考古调查项目52项,联合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完成十四仓遗址前期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

  数字化技术让武清文物更加灵动。武清大力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已完成武清博物馆数字化保护项目,累计拍摄200件高清二维文物图片,制作100套三维文物模型,让运河文化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

  大运河之于今天的武清,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流淌的文化符号和生态绿脉,滋养着武清高质量建设“京津明珠、幸福武清”。

  “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带,武清立足世界文化遗产、‘京畿门户’、书画之乡、漕运文化禀赋,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统筹保护、传承和利用,以运河历史延续文化,以遗址古景展示文化,以古今结合重塑文化,将大运河武清段打造成为流动的文化之脉,与新时代武清高质量发展脉搏同频共振、交相辉映。”阎金瑛向澎湃新闻表示。

  武清很早就明确,要找准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建设的主线和灵魂,深度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打造彰显武清独特魅力的标志性点位。

  武清区深挖运河文化内涵,全面整理古籍遗存,推出6集纪录片《清·运——讲述北运河的故事》在主流媒体全覆盖滚动播放,编辑出版《文运武清》《武清运河历史丛书》等书籍。

  值得一提的是,《清·运——讲述北运河的故事》纪录片以运河为经,以武清文化历史为纬,选取十几组鲜活的“小人物”与“大运河”的故事,溯源运河历史,挖掘文化基因,真实呈现大运河武清段的沧桑巨变,呈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时代价值。

  近年来,武清将运河文化内涵融入区域发展,探索“千年运河·魅力武清”城市名片打造的更多可能——先后启动《武清行运图》巨幅长卷绘制、《潞河千年》创意灯光秀、“运河城市会客厅”构建、“畅游武清”旅游电子导览地图等项目。

  对于这套打造城市名片的“组合拳”,有专家评论:“武清正在以文润城,着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宣传武清形象、彰显武清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历史上的武清,南北文化交融,造就了丰富的非遗资源。2023年以来,武清积极释放“非遗+产业消费场景”新活力,建成并试运营天津首家区县级文创展示平台。

  从杨村糕干、城关豆腐丝、南口哨臭豆腐、王氏贴饽饽熬鱼,到李氏太极拳、永良飞叉、五行通臂拳、高氏八卦掌,再到寺各庄竹马会、曹子里绢花、崔黄口地毯制作技艺等。这些和运河相伴相生的非遗手艺、技艺,正在唤醒武清人的运河文化记忆。

  文博资源的活态化也在助力唤醒人们的运河历史记忆。武清区拥有丰富的博物馆、美术馆资源,通过场馆展示大运河历史遗存,大运河武清段沿线漕运文化、水利文化、商事文化、饮食文化等得以再现。

  武清区在选择大运河文化传承标志性点位时,充分考量其在地性、实用性,让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有效联动,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公共服务、营商环境、人文关怀等红利。

  “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流动的经济命脉,更是一条文化纽带,要注重加强京津冀之间运河文化保护的协同联动,让运河不断绽放新时代文化光彩。”武清区博物馆副馆长沙福山认为。

  “我们要站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深入挖掘北运河的文化价值和带动经济发展的文旅产业功能,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天津社科院研究员、《清·运——讲述北运河的故事》纪录片专家顾问张利民认为。

  文旅业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保护性传承的前提下,武清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旅资源,讲好运河故事,提出了“构建以运河为主干、辐射带动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工作布局。

  运河文化传承焕新,规划先行。据悉,武清将在空间上进行旅游产品的组团式开发,形成“一带三核五组团”的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发挥大运河“生态之链、慢行之连、文脉之链、活力之联”的纽带功能,分别打造国际潮购体验核心、运河历史文化核心、运河非遗体验核心三个发展核心,根据空间位置和产业特色,划分五个组团,错位化、互补化发展。

  武清区对标京津冀客群需求,构建集水上体验、户外漫游、文化博览、田园休闲、乐活康养等于一体的运河文旅融合产品,推出国际时尚潮购产品、激情运动娱乐产品、历史文脉记忆产品、非遗民俗体验产品和乡村田园乐活产品。打造出一批研学基地、运动基地、文化演艺阵地、非遗传承体验基地、露营地、亲子乐园、健康养生园区、科技旅游和工业旅游区。

  品牌提升大运河文化影响力。沿着贯穿武清南北的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武清区创建了“福运武清都市农业公园”国家级品牌;打造“运河田园沉浸游”乡村旅游示范片区;吹响“跟着赛事去旅游”“跟着活动去旅游”集结号。

  武清将运河文化融入全域旅游布局,以运河为主线,制作“花漾武清·春意拾景”文旅短视频,绘制“畅游武清”地图,推出“非遗”“时尚”等多条旅游路线,其中 “缤纷四季·乐享武清”入选全国精品线路。

  今年以来,武清区组织举办中国排球超级联赛、CEC中国汽车耐力锦标赛、全国青年乒乓球锦标赛、2024天津武清半程马拉松比赛暨中泰友谊赛武清站等各类活动200多项。

  在全国文化旅游示范街区创意米兰生活广场,圆满举办首届中西文化交流戏剧节,实现武清文化的创新性普及推广;引进占地3000平方米的艺术文化臻品聚集地——宝山典藏馆,使武清文化地标再添新成员;“第二届大运河文化节”、第三届“通武廊”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现场人流如织、好评连连,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服务体系更加精准完善,让各地游客真真正正体验到玩在武清、乐在武清。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系列活动,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着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支点,努力成为周边5000万城市居民娱乐购物‘首选地’、休闲度假‘后花园’。”武清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表示。

  眼下,武清区正落实“福运武清都市农业公园”品牌建设既定谋划,推动运河开发与乡村振兴、商圈扩容、旅游发展相结合,实现农文商旅一体化发展,带动全域乡村全面振兴。

  澎湃新闻了解到,围绕推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与乡村振兴,武清区实施南蔡村“金穗小镇”深化、河西务“鲜食小镇”优化等“十大工程”;“农业公园”已吸引总投资50.9亿元的36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武清正在探索“品牌+产业+文旅”的乡村振兴模式,指导各镇紧密围绕定位,做强一产,接二连三,形成推动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共识与合力。

  在武清区南蔡村镇粜粮务村的天民蔬果专业合作社,一个集生产示范、科普教育、实践实训、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已经建成。这里也是2024年天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举办地。

  作为“全国十佳农民”、武清区乡村振兴带头人,南蔡村镇粜粮务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天民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园区吸纳了300多名本地村民就业,正在面向京津冀城市群打造老年人短期寄养服务,探索‘以老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此外,刘天民还牵头成立联村富民公司,带动周边村庄一起致富。

  “我们正在打造融合各种业态的综合性园区,通过一产的种植,带动二产的生产,然后发展三产的旅游和其他服务。”刘天民告诉澎湃新闻,“靠水吃水,大运河养育了我们很多代人,我们用大运河水浇灌肥沃的土地,一年四季都有优质果蔬供应周边城市。”

  目前,天民蔬果专业合作社已经形成了“高效标准化种植、智能科学化决策、可视可追溯流程化管理”运营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天民田园与科研院校合作,发展高效果蔬种植,每亩土地产出率比原来提高了5到6倍。

  走进大碱厂镇的天津山珍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园区,只见配备多功能立体栽培智能系统的大棚中,黑木耳刚刚被采摘下来,进入深加工环节,几名周边村民正在园区里忙碌着。

  据了解,山珍科技正在搭建集山珍培育、科研、餐饮、教育、休闲度假、医疗养生、产品深加工等多个子产业的全域产业链体系,探索“农业+山珍+旅游”的新产业运营模式。

  “当初选择落户武清,首先看重武清居于北京天津中间的区位优势,二是可以融入武清区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三是武清优良的营商环境——大到项目落地,小到园区环境改善,都有政府工作专班对接。”山珍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下一步,公司将通过联农带农、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将利润分配给产业链每一环的从业者,打造成乡村振兴新样板。

  “我们将着力推动大运河开发与乡村振兴发展有机融合,助力大运河更好发展。同时,建立健全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引入金融活水,激发社会资本投入,特别是积极与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更高标准推进全区农业产业发展,赋能武清乡村全面振兴。”指挥部乡村振兴组副组长孙学颖告诉澎湃新闻。

  一河通带动百业兴。预计2025年,武清大运河将完成木厂闸至大良蒙村橡胶坝、南蔡村橡胶坝至筐儿港枢纽,共26.6公里适宜河段旅游通航。

  随着千年运河再度通航,武清的“3+1+1”总体发展蓝图、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通武廊”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都有了新的想象空间。

  指挥部通航实施组副组长李军防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全力推动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建设,做到活态传承、科学利用,全面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着提升、乡村振兴全面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