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昆明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昆明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回望来路⑩|十年水流东:国道228之深汕合作区段的考察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3-04-15

  这些以饭店、加油站、汽车维修厂为主的建筑,大部分集中在鲘门镇到排角村之间。有人数过,这条国道最繁盛时,一路上有17个加油站、50家以上的饭店。这段不足20公里的国道,为何会集中那么多自建经营用房?这些房子造型突出,明显超出经营需求,体现着个人审美和文化观念。

  那么,这些老板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哪里来的旅客、司机支撑了这段国道的消费,这里又为何成为车流汇集的中心?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汕分展场的“228国道”展览,由6人组成的独立研究团队,尝试以这条国道为线索,找寻上述问题的答案。团队成员包括建筑学博士、策展人、诗人、艺术家、社会学在读博士、民俗学博士,展览成果也杂糅了不同的专业和感知。

  团队最早提出的两个假设是:1,这条国道两旁的店铺,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道经济”历史遗产,充满了走私、小姐、赌博和路匪的拓荒故事;2,这条国道位于珠三角和粤东中间,是粤东地区人们进入深圳、珠三角等现代化工业化城市的主要干道,是粤东新移民的集体回忆。

  而在调研过程中,现场的丰富性不断被揭示。他们由此尝试,以这次研究经验构建出“公路学”的基础视野,提出公路在政治经济(political economy)中的作用,和公路作为物体(material object)本身的一些问题。

  国道228,又称G228丹东线,是一条贯穿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国道纵线,起点为辽宁省丹东市,终点为广西东兴。

  国道228,途经丹东、大连、营口、天津滨海新区、黄骅、东营、烟台、威海、青岛、日照、连云港、南通、上海、嘉兴、宁波、台州、温州、宁德、福州、泉州、厦门、汕头、深圳、东莞、广州(南沙)、中山、珠海、江门、阳江、茂名、湛江、北海、防城港。

  国道228在粤东地区,部分与国道324共线年底沉海高速(深汕段)通车前,这两条国道是粤东潮客前往深港、广佛等珠三角等现代化工业化城市的主干道。货车把农村的原材料从东到西载到城市,再从西到东载回工业产品,也把改革开放后粤东农村的第一代劳动力“贩”到珠三角。

  彼时的国道228,车水马龙,昼夜不停。由此催发“国道经济”,道路两旁的饭馆、加油站、汽修厂、酒店等,如迎宾队伍围列在这条大动脉的两旁,使劲张扬着打捞过路的客货车。于是,人们在这些驿站下车歇脚、加油、加水、吃饭、过夜,半梦半醒间透露的逆旅乡愁,甚或化险为夷、因缘际会的故事,也成了粤东移民的集体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管治力量还很薄弱,这里像五月花号上的欧洲新移民碰上美国西部世界,也对得上交工乐队的《县道184》,自此成了农村人开往现代化都市的不归路。这是粤东潮客的现代大迁徙,无数时代故事就在国道228上发生。

  国道228的深汕合作区路段与国道324共线,东西两头分别接着汕尾和惠州,横穿整个合作区,全长约30公里,是目前合作区的主要交通网络。

  “国道经济”时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是社会发展的野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观念激烈碰撞。这种特征在国道两旁的饭店、加油站等建筑的建造上也有充分体现。很多店铺造型突出,既利于招揽生意,又是经营者个人审美和文化观念的体现。在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下,很难再有如此鲜明特征的自建经营用房。

  我们认为,这些“国道经济”的建筑空间和所有者,⻅证了早期改革开放大潮,是现代历史的新遗产,也是追述228国道这条大陆海岸纵线所驱动的中国进⼊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切⽚。这些自建房本身成为城市多样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回应城乡融合和人文发展的多元创新路径。

  国道228的鲘门段,刚好在汕头和广州中间,距离两边都是200多公里。无论最早的泥沙路阶段,还是高速公路时代前期,鲘门都是两地人车的必经之路。在本地人的记忆中,228国道上的加油站和饭店,主要集中在鲘门镇和排角村之间。有人数过,国道经济最繁盛时,这一路上有17个加油站,50家以上饭店。也有人说,饭店和加油站加起来有100家以上。

  国道228和324部分的前身是广汕公路,修筑完工于1936年,是当时的省道东路第一干线。广汕公路从广州天河区开始,途径增城、博罗、惠阳、惠州、惠东、海丰、陆丰、惠来、普宁等地抵达汕头市,全长413.3公里。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道的鲘门段还是泥沙路,如果大水冲塌路面,还要用牛车、马车拖着钉耙把路铺平。当时从汕头出发到广州,国产汽车在国道上摇摇晃晃,需要16到20个小时。

  1993年,国道经两年改造完成,铺上了灰黑色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平直而坚实,越来越多进口的日本五十铃轻卡和美国灰狗巴士在上面驰骋,粤东到广深之间的路程缩短到10个小时。当时的本地年轻人,对刚铺上水泥的路面记忆深刻,他们兴奋地把在摩托车油门拧到尽头,结果是翻滚在路边。

  1996年底,G15沉海高速(深汕段)开通,出口设在鲘门,设有可加油吃饭的服务区,开启了粤东到广深的高速公路时代,两地往来仅需六小时。高速公路是封闭的,不像国道可随时停车。小汽车要从鲘门出口下来吃饭休息或改走国道,大部分车流都集中到鲘门出口以东3公里范围,西段的加油站和饭店因此大受影响。

  2015年至2016年间,潮惠高速、汕湛高速(揭博段)开通,极大改变了粤东到广深的行车路线,两地路程进一步缩小到5个小时,很多汽车不再需要经过鲘门。

  2019年,沉海高速汕尾陆丰至深圳龙岗段(深汕西高速)改扩建,计划2024年12月开通,新路线的深汕城互通和深汕湾互通分别位于鹅埠镇南部和赤石镇南部。也就是说,鲘门高速出口即将关闭,作为广汕两地公路交通中间点的鲘门将进入新的阶段。

  凭着对建筑外观的好奇和口述线索,我们记录的国道建筑共31处。其实,沿着国道两边,凡有年代痕迹的建筑都应是国道经济一部分。除了本展览较详细展出的六处建筑外,其他建筑的所有人、创业故事、设计概念等都暂付阙如,如果你有相关线索,或想添加本路段更多的国道建筑,请关注国道228公众号。

  从“国道经济”黄金时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经营至今的经营场所和房屋,有些地方经历了两代人近40年的经营。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大部分国道饭店都用木材或竹棚搭建,用油毛毡铺在屋顶防雨,是临时建筑。1990年代后,普通人家在改革开放的头10年里获得了发展,对鲘门人来说,有更多来自早期移民香港的亲戚返乡投资,开始在国道上投资建造更耐用耀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我们从中选出六个建筑,尝试通过视觉和口述历史拼贴出建筑及相关人物的方志和秉性。

  中围石化(曾用名中港饭店/油站)和陈益饭店建于1990年代中期,传统与现代、身体与建筑的交界在这两个建筑(群)中如此鲜明可见。相关口述中还可以看到,通过国道的连接,在汕头、鲘门、深圳、香港之间,发生了有时代特征的互动。2000年后的饭店,如华晖、新东,则有了更理性的规划设计和商业考量。假期激增的返乡车流,反映出粤东人口更具规模的向西移动。随后,外省人登台,从四川达州饭店可见,这一半鲘门一半达州的季节性劳动迁徙的样貌。最后从林场饭店考察当下,看看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立,对本地老牌饭店有何影响。

  中围石化服务区一共有6个建筑体,从西到东,分别是四川老乡饭店(圆形亭楼,曾用名“中港饭店”)、洗车场(船型)、中围石化主楼、油站正面的三层加油站(船型,已拆除)、豫皖轮胎(船型)以及最东面的招牌(船型、上写“中港 饭店/油站”,已拆除)。

  中围石化的创始人朱奇,也是这些房子的建筑设计师,从买地、设计到现场施工,指挥着工人一步步把房子做起来。主体建筑开业后,又用三年雕琢建筑上的四个亭子。造型各异的四角亭、六角亭起翘明显,饰以颜色鲜明的红蓝马赛克,具有明显的岭南建筑特征,船型主题与中式凉亭的组合极具混搭色彩,引人追寻朱奇的传奇和时代的肉身。

  朱奇原名朱妈抱,是鲘门渔民。本地渔民多奉养妈祖为海上保护神,家人寄望妈祖给孩子抱持庇佑,故而给他取名为“朱妈抱”。1962年,朱妈抱20岁左右,跟妻子晚上十一二点摸上俗称大眼鸡的疍民帆船出发,次日早上到了香港。上世纪60年代是二战后香港经济的转捩点,制造业持续发展与扩张,并在下个十年成为“亚洲四小龙”。朱妈抱登陆香港后,想必为眼前蓬勃发展的工业城市奇景所震撼,自负海丰英雄多奇志的宏愿,改名“朱奇”。

  朱奇刚到香港,营生艰辛,在香港岛维多利亚公园网球场做捡球的球童。前来打球的绅士淑女见他勤勉机巧,会多给小费。朱奇在老家本就篮球技术出众,是天生的运动员,他在捡球之余,也学打网球,后来竟自学成才成为半职业的网球教练。来往球场的会员都成了朋友,朱奇在公园旁边开了家网球用品店,逐渐在香港站稳脚跟。

  1979年改革开放后,内地进一步放宽港澳同胞入境,朱奇有机会再次回到鲘门。一次次回来,眼看国道车流越来越多,他萌生回乡投资的想法。1994年,朱奇拿出300万港币,与亲戚陈齐招、罗文录开始建油站和饭店,并于1995年1月1日正式营业。全部建筑都没有设计图纸,有时他做一部分,停下想想下一步怎么做,又回到香港了。没人理解朱奇的奇思妙想,这时他就说“你不用理我,我搞给你看”。 为什么他要把房子做成船型,有多种说法,都是基于渔民出身对海和船的感情。油站的人说,是为了纪念他在1960年代前往香港所搭乘的船;有人直接问过朱奇,他说:“乘风破浪!”

  1990年代中期,中围石化像现在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过路车都会被这几个设计奇特的建筑吸引。加油站的前后国道就像市集,很多摊贩围在路两侧,24小时不停。中围石化最高峰时,曾雇了100多人,加油机有十几部,经营规模比现在大得多。

  船和亭子的空间狭小,无法做出常规的楼梯,朱奇以自己在香港紧凑空间的经验,利用不锈钢管和定制的踏板,做出螺旋式的楼梯。

  用于洗车服务的船型建筑,落成时其实还没确定具体用途。朱奇强调,建筑需要中间对称,所以油站两边得各有一只船,构思是从形式上出发的。

  油站外伸的弧形框架是早期合伙人陈齐招的建议,这样更有利于车辆进出的动线。这种弧线同时对应油站其他船型建筑的船舷弧度,与内部收银处的外弧形成一对。有了中围石化的示范,周边地区如惠东、汕尾,也开始出现类似的加油站设计。

  水泥船舷的弧度太大,当地工人都不敢做,朱奇坚持己见,以钢筋圈出框架,再让工人一点点把水泥填上去。

  位于加油站正面的船型建筑,一层船头两边各有一个加油机(现已拆除),摄于1999年4月4日,图片由陈齐招提供

  陈益饭店有典型1990年代“有钱人家”建房子的特征,瓷砖饰面、大面积的铝合金窗户、蓝色玻璃,屋顶的女儿墙配小坡顶。最特别的是位于建筑凹角的三层重檐六角亭,创始人陈益用钢筋水泥材料,建出这个具有侠客诗情的亭台楼阁。陈益是改革开放后鲘门镇上淘到第一桶金的创业家,是县里的先进工作者、纳税大户。饭店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不惜花重金打造六角亭,除招揽生意的考虑,可能也有陈益自己铸立地标的气概。

  陈益以新鲜海产生意起家。这也许跟他大儿子在1970年代就去到香港有关,陈家人很早就打通了可直通香港的海产品渠道。陈家在1980年代,已有四部港牌货车,他们从鲘门和马宫港采购海鲜,从汕尾出发,走国道228经惠州,从龙岗布吉过二线关进入深圳特区,再到文锦渡口岸走海鲜快速通道,送到香港的大埔和香港仔鱼类批发市场。海鲜也卖到深圳,供货给罗湖老牌的竹园宾馆、雅园宾馆、水库酒家、新城酒家等,最远去到蛇口的华洋酒楼,卖的都是贵价海鲜,如石斑、白鲳、大花蟹等。

  第一家陈益饭店建于1986年,在鲘门镇上(现已改名为“陈益海产品”),挨着鲘门汽车站,周边还没多少这样的三层自建房。当时,鲘门汽车站是广东省交通部门在汕头和广州之间安排的一个中间转运点,因1980年代国道仍是泥沙路,省交通部门鉴于两地来往需求日增,为避免司机疲劳驾驶,司机到达鲘门后,要求必须下车休息,换人开车,广州101车队和汕头302车队都经过这里。停车换人的间歇,陈益饭店的生意也兴旺起来,有更多渔民在汽车站旁边兜售晒干的渔获、陈皮等。1990年后,国道浇灌了水泥,车速更快,有了可在车上睡觉的卧铺大巴,两名司机可在车上轮流休息,中间车站的作用没有了,国道经济的红利从一个点延展为一条线,更可大展拳脚。

  陈家新鲜海产生意最好的时候,大概是1988年到1992年间。当时的海鲜批发生意竞争小,经济繁荣的香港也盛行奢侈的饮食方式。在股市赚到钱的投资人请客吃饭绝不手软,人称“鱼翅捞饭时代”。市场是变化的,到了1990年代中,广东其他沿海码头开始供货给香港,全球海鲜也来到这个自由港,出现香港海鲜比广东便宜的现象。信息透明需要更具规模的竞争力,陈家遂逐渐减少前往深港的海鲜通路。

  1994年,陈益按自己的构思建造了第二家陈益饭店。饭店最忙时,连同厨房伙计,雇了超过40个人,连续24小时经营。白天做小汽车的生意,晚上做大货车。遗憾陈益先生十多年前逝世,无从求证他如何构思这座屋瓦亭楼。可能取自古代供旅客歇宿的处所“亭驿”,也可能是园林设计的“点景”作用。陈益先生在这座六角亭上接待了无数来自梅州、潮州、汕头、漳州等地的客商旅人。他们在亭楼彩绘的山水、海物和侠客传说的环抱下,交换着改革开放的新奇见闻和全球的商机,耳朵里听的是经典海陆丰戏曲中的纪鸾英如何通晓武艺、深明大义、历经劫难,最终完成兴唐大业(怎么那么像数字时代的勇者斗恶龙)。

  六角亭整体为墨绿色瓦顶,围栏主色为土黄色瓷砖、搭配墨绿色边线。内部横梁外贴瓷砖彩画,彩画主题既有山水花鸟,又有典籍故事。

  六角亭一层正面外围是造型别致的罗汉松,一层内部砌筑水池饲养金钱龟,背面假山造型,假山上立两座缩微宝塔及一个重檐绿顶六角亭,造型与陈益自己建造的六角亭颇为相似,可能有风水局的考量。

  华晖饭店和新东饭店分别建于2001年和2010年,与东成、南海等上规模的饭店相比,形成新的局面。与建于1990年代的饭店不同,这些新式饭店风格简约现代,有大跨度的框架结构、超高的通高大厅、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大部分壁柱和线脚都是直线造型,很少装饰性构件,又有欧式建筑特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惠于改革开放,香港的转口贸易发展如火如荼。228国道上有很多来自香港的跨境货柜车,来往于香港葵涌码头、深圳盐田港、汕头港和各地工业区之间。香港司机一个月可以有两三万元收入,高的能赚到六七万元。他们的消费力高,车上有对讲机,一个司机停下吃饭,用对讲机召唤,就有好几台车跟着停下来。新东饭店创始人杨其东做饭店前,就跟了五年货车,把汕尾的海鲜运到香港。他的第一家饭店租在中围油站对面,一个200平方的房子,前面是饭厅、厨房,后面是他的床,做得没日没夜。当时附近有家饭店叫“南方饭店”,他就给自家取名“东方饭店”。他开饭店时,还没有中围油站。

  当时鲘门人都说国道饭店好做,一哄而上。华晖饭店也在现址西侧的埔岭村不远开张。1996年底沉海高速(深汕段)开通后,鲘门出口刚好在华晖饭店对面。每年农历新年、清明期间,驾车回乡的人士大增,深汕高速公路使用量随即激增,国道饭店开始涌现假日经济的高低潮。平日可能只有十来张台客人,勉强维持开支,假期客人则坐满楼上楼下一百多张台和包间。面对新的变化,华晖饭店老板把旁边的地皮买了下来,投资建设新的饭店。2001年,新店落成,北京的朋友找到着名书法家启功挥毫,遂有招牌题字“华晖饭店”署名“启功 九十又一”。

  东方饭店辗转改名为“新东饭店”。杨其东找到一个香港货车司机合伙,到虎地头村顶下另一个香港人开的“鲘门饭店”,面积约一万平方。“鲘门饭店”前身叫“达华饭店”,不知是不是这个缘分,这里接待过香港明星任达华。这间店做了10年,因鲘门高铁站征地,新东饭店又要找新的地方。

  2010年,在虎地头村以东一公里的地方,杨其东开始做第四家新东饭店。他参考了华晖饭店的设计,让朋友根据他的意思画了施工图,做着做着就做到三层楼,两万多平方。这时的国道饭店,八仙过海,各出奇招,已不能只做过路客生意。新东饭店的宴会厅是其中最大的,见证了附近诸多新人的婚礼和长者的寿宴,变得更像一家大型社区饭店。杨其东每天来饭店亲自打点,他说自己过过苦日子,总觉得人就要做事,至于是否担心国道交通再次变化,他说,“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

  为保持海鲜真味,每家饭店都有一套连接换水过滤系统的玻璃大水缸,才能养活这些矜贵的海鲜。这项发明是上世纪50年代香港湾仔的新亚养鱼酒家首创,发明人为苏良,此后海鲜酒家争相涌现,香港走向美食天堂。

  现在的四川达州饭店,以前叫“红红饭店”,由本地人经营。红红饭店不远,有另一家装修风格类似的饭店叫“红澳饭店”,也已不经营。四川达州饭店的老板租下这里,已经开了十多年。

  上世纪90年代的国道,消费力高的货车很多来自香港,饭店口味也偏向清淡鲜嫩。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后,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逐年上升,国道上有了更多内陆货车,司机也来自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省份。因应客户的变化,国道上也有了更多川湘菜馆提供麻辣香厚的家乡风味。

  为什么是四川达州饭店,有另一番蹊跷。原来,现在鲘门大部分渔民都不是本地人,而来自四川达州罗家镇,占渔民总数百分之八十左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老一辈达州渔民原本在嘉陵江水系的州河打鱼,向广东打散工找出路过程中,来到鲘门。正值广东在农村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在这里从事渔业,可以把渔获拿到市场自由交易。本地渔民虽可获得比过去大得多的利润,但想起海上的风雨和咸辛,他们更情愿到广佛或深港做生意,或干脆在国道上做饭店。达州渔民看着这片无边的海洋,觉得不过是比州河的江面多一点风浪,只要再往海中心再深一点,一网下去有上万斤鱼。刚下海的年轻达州渔民会被眼前闪亮鱼鳞所震惊。

  于是,追随着达州到鲘门的第一批海洋开基祖,更多罗家镇人来到这个渔港小镇定居从事渔业。客居异乡的达州人比本地人更拼命,为进入更深的海域,有些船半夜一两点出海,第二天下午三四点才回。刚开始租船捕鱼的达州人,过几年就可自己买船出海。据记载,鲘门现在约有户籍人口1.9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人口不在鲘门常住,经过三十年的移民定居,这里的达州人口已达四五千人,大部分携家带口。

  鲘门镇老戏台前的老榕树。老戏台经过多次重修,每次重修铸碑必强调乡情浓厚,但当年的先辈可能没料到,经过改开40年的迁移变化,现在戏台前休息游戏的是四川达州人。

  自1999年夏季开始,南中国海有三个半月休渔期。据说,这期间一半以上的达州人会回老家务农或到其他地方打工,像候鸟一样季节性迁徙。其中会经营的达州人,每年国庆节假期趁着高速公路免费(可节省上千元),从老家开车来鲘门捕鱼,来年清明节假期,又回罗家镇务农。他们在老家养鸡仔鸭仔,等到国庆节离开前,养大的鸡鸭可以批发,种的橘子、柿子、李子则等年末回来收成。种田讨海两不误。鲘门镇旁的马宫深水码头,停泊着很多远洋渔船,船员是湖南、四川、贵州人,一出海就是三个月到半年,去到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不过,外省人还是打工的,本地人或渔业公司才是老板。

  移民史超过三十年,第一代老渔民有60多岁了。正是一半达州一半鲘门。达州人填进了鲘门渔业的风险和劳力市场,用他们的运气和膝盖骨拼出一条生机。达州人外出了,老家的活儿有谁做呢?来自陕西、河南的农民工则带着红色胶桶和棉被进入四川,去到达州做建筑、做工地,形成另一条层层递进的劳动力迁徙路线.深汕新史——林场饭店

  后来,对面的皮鞋厂因属重污染行业从圆墩撤走。而林场饭店成功转型做本地人生意,凭着熟客口碑做了近20年。大儿子阿彪是二代掌柜,他回家接手之前,曾外出深圳打工。那是改革开放后,鲘门镇居民第二次大规模外出打工的潮流。

  开通后,国道经济开始转型,刚好碰上佛山的国产电视品牌大量招工;第二波在2000年,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快速增长,鲘门镇送出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奔赴深圳捞金,还上初中的阿彪也随这波潮流钻进表哥在华强北的柜台,当时几乎全村年轻人都在这里。自上世纪80年代国道活跃后,鲘门镇就卷进外向型乡镇模式,深受外部经济影响,村民子弟也随着财富浪潮四处流动。在柜台钻了几年,阿彪没赚到什么钱,闻不到老家秸杆燃烧的烟火气,也吃不着港口的小鲜,却浑身充满被剥夺感。他干脆打包回家,接掌林场饭店。

  这是国道228的现在时,是赖家人从海丰公平镇到鲘门石排村的60年移民小史,也是土钦父亲一代人的百年客家南洋史。

  “摩西公路学”里的摩西不是劈开红海的先知,而是纽约市着名建筑师罗伯特·摩西。科学与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

  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兰登·温纳(Langdon Winner)问过一个问题:“物中有政治吗?”他自己的答案是有。而为回答这个问题,温纳举了一个例子:罗伯特·摩西曾在通往长岛沙滩的林荫大道上造了很多高度特别低的桥梁,这种做法让公共巴士无法进入长岛——然而,公共巴士往往载着低收入的有色人种,所以摩西设计的看似无害的“物”,实际上起到了种族隔离的政治目的。

  或许,后代学者证伪了温纳的故事。但“摩西的桥”成为永恒的警示:人为的物理空间往往承载了特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脉络,看上去平平无奇的国道,事实上为一整段改革开放的历史提供了必要的舞台。

  这是展览包含《摩西公路学》这一板块的原因——个人奋斗、家族兴衰、建筑中包含的美学和情感、鲘门深受国道变迁影响的命运……这些通过口述史逐渐建立的丰富叙述,要经过社会科学的系统审视,才能将个人经历与社会状况切实连接。我们选择的切入点,就是让国道饭店成为可能的首要条件——即“公路”本身。我们从两个角度,对国道228进行了初步探究。尽管没有直接的结论,但这些尝试或许可以为一场关于 “公路学” 的探讨打下基础。

  “要致富,先造路”。朴素的话语,正说明改革开放初期,作为经济血脉的公路,深刻影响了产业、货物、材料——包括作为劳动力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反过来说,公路的更新迭代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盛行,则让依附早期国道的经济活动失去立足之地。

  这些其实是第二轮问题。最初的计划中,我们的问题仅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粤东潮客如何随着国道228迁徙”。然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竟没有找到已有的成熟叙述。相反,检索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自己认知上的地缘傲慢——我们对“八九十年代粤东潮客迁徙”这一现象的存在毫不怀疑,其实是对珠三角遥遥领先的当下进行了一种忽略历史文脉的反推。我们自动认为,既然现在粤东潮客布满珠三角,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亦如是。

  和盛行的批文经济与走私贸易,但这些是张口就来的断论,缺乏严肃的历史研究。我们意识到,公路学必须建立在对区域经济、区域历史的理解之上,其体量是一个展览无法覆盖的。于是,我们精炼出上述三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此,我们无法提供严谨完整的答案,但展览展示了短时间能找到的材料,及其引申出的更多待回答的研究问题。公路作为物体(material object)本身

  公路值得研究的地方,不仅限于其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如上述罗伯特·摩西造出的“桥梁”一样。以国道228为例,如果认真看待这绵延千里的工程,我们不得不好奇,“它是怎么造出来的?”

  的水泥硬化改造1991年开始,1993年竣工,由省政府和沿线市政府牵头,实行项目投资定额补助包干责任制,即各市分段承包施工、启用民间资本解决资金缺口。这种做法一时被誉为“广汕模式”。深汕高速1993年正式动工时,投资监管实施了颇具时代与地域特色的“一路两制”——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段,使用了国际“菲迪克”(FIDIC)条款;位于潮汕平原的东段使用了内地、香港、省里、地方合股建设的模式。这再次说明,跨语境、跨辖区的特色让“公路学”自带比较研究的属性。如果有人能告诉我们,广汕模式下,地方政府如何动员民间资本、一路两制的局面如何形成,各有什么利弊,那这一叙事将得到极大丰富。

  其实,广东很多家庭小店,特别是在县里、镇里、城中村的,就循环播放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台流行金曲。这些歌大致有两个主题,一是别离,二是励志,包裹在爱情叙事中。那是一个从农村转场到城市、从传统价值到现代社会、从集体走向个人的时代。每个人要逃亡或告别的理由何其多,彼时经济势头上升,机会较多,但社会同样残酷。要离开乡土的桎梏或保护,这些都市开基祖需要相信“努力就会成功”,于是就有励志与别离的音乐市场。

  合作区的四个镇,除了鲘门镇和鹅埠新开发区,很多地方就像没有边界的城中村。所有的自建房、厂房、人和狗,都是一种临时状态,是流动人生能接受的最低生活标准——等待收割——很难找到公共的痕迹。社区归属感仅在本地人的私密话语中。像这样未及城市化、传统农村又消亡太久的县镇,是城乡接合带的普遍现状。难道是这种漂浮感,让他们的精神和情绪选择留在八九十年代?

  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发行于1988年,跟大陆改革开放之初的个体感受相近。这首歌在2010年获得“华语金曲奖”的“30年30歌”奖项,被认为励志了一代又一代进城年轻人。只是那几句不断重复的副歌,“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越是重复,越像一场高烧狂热的梦呓。

  狗哥的老家是江西萍乡,又叫安源煤矿,是晚清时期为了配合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开发的煤矿产区(也被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很像汕尾是潮客的边缘)。所以为什么可以在这里搞秋收起义,因为这里的厂矿工人有技术,又有点钱,野心就大了。狗哥在煤矿国企下的运输队,他从小就跟其他厂矿子弟一样,羡慕可以南下的大货车司机。他们把这些司机,或者一起去到南方捞到好处的人,叫“南下干部”(这个概念是借用1949年后南下长江以南的“南下干部”)

  作为内陆的“小镇青年”,狗哥接收外部新鲜见识的渠道只有两个,一是1991年开播的卫视中文台(STAR Chinese Channel)

  (抢拍可以拍38张)、音乐磁带、录像带、遇热衣服就会没掉的裸女打火机和阁楼、龙虎豹等成人杂志,他床底下一堆杂志,都是从货车司机那里偷回来的。那时在萍乡,有125cc排量的摩托车已经很牛逼了,有一次,南方回来的人,竟然搞来了两台摩托赛车!煤矿因为运输成本高,所以通常只卖到周边县市,远的地方要上铁皮火车,但是煤矿集团的产业大,可以生产铝制品、铜线等,这些就可以卖到珠三角。因为羡慕货车司机,狗哥17岁就花一大笔钱考到了大货车驾照,但一直没做成司机。有时相熟的司机带他一起上路,通常是比较近的地方,最远会去到韶关。

  “风炮补胎、河南补水箱、攸县饭店、莲花血鸭、醴陵小姐……各色人等都在国道。我跟着大货车司机在国道晃悠,左手地图右手叼烟,内心觉得像大人一样爽。 我17岁时候,跟着司机在尘土满天的国道上跑,路边的饭店门口,总是坐着一排排花花绿绿的女子,夏天裙子,冬天棉大衣,看到有大车经过就挥手‘来吃饭 来吃饭’……一拥而上想拦着你进店。然后点几个贵菜,给她叫一瓶粒粒橙或者健力宝,她就坐在你身旁任你上下其手,如果再出个三五十,就可以上楼。那时我又兴奋又不屑又好奇,觉得自己是见过世面的,又觉得如果能搂个姑娘那也挺有意思,只不过没有任何司机说请我,我只有装作老练地抽烟,海绵湿漉漉的,咬满牙印。 ”

  1995年,狗哥被安排到国道的收费站工作。这些收费站设在两省交界,国道上司机们把他们叫做“八国联军”,即农业、林业、畜检、废品回收、派出所、工商、煤矿、交通八个部门联合执法,凡是过路车辆,无论是运猪、水果还是煤,总有一个部门可以向你收费。以前有个新闻,说取缔了这些违法收费站——记者写,国道收费站的历史已不可考。狗哥说,纯粹扯淡,最早1988年就有,被取消了,1995年又重新设立,是因为当时的煤炭涨价。这些收费站就是国道大动脉上的血吸虫。1998年后,狗哥觉得收费站没意思离开了,过两年也从煤矿集团内退。

  “刑讯逼供的老刑侦,铁路上偷抢扒窃的外地瘸子,开小饭馆的退伍炊事兵,高中辍学的女吸毒者,进城饭馆打工五块钱摸一次的少妇,跟着继父来做防盗门窗加工的湖南少年,煤矿上一次吃两斤米饭的贵州哑巴,邮电局偷情从楼上跳下摔断腿的副科长,供电公司有名的交际花,开按摩发廊被劳教的中学数学老师……各色人等就是红尘。”

  从萍乡到深圳,走国道320、106、107的大致路线(有几段路是后来重修了,老107和现在107在个别路段会有几十公里差别)。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