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黄蕾)资本躁动的快速爆发期过后,伴随着严监管的逐渐加码,互联网保险行业开始进入“去伪存真、大浪淘沙”的阶段。一大批前期靠“烧钱”却毫无竞争力的投机者接连出局,而真正垂直深耕、已构建起自身差异化优势的,最终活了下来。 慧择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作为互联网保险重要分支——保险电商领域的先行者,它一直在不断自我超越、自我颠覆。在商业模式上,它跳脱中介的身份,加入到定价、理赔等保险全产业链中;在产品类型上,它从旅游险起家,逐步布局含金量更高的长期险;而作为互联保险安身立命的数据端,它又积极利用大数据打造业务闭环。 上海证券报获悉,在蛰伏蓄力13年后,北京时间9月5日,慧择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递交招股书,计划交易代码为“HUIZ.”。这预示着,全球保险电商第一股就要来了。 慧择作为国内成立时间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第三方保险电商平台,是业界剖析保险电商转型与进化的最佳个体样本。在众多同类保险电商平台仍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飞时,它则开始全面在线下服务市场冲刺,加速传统化、深度垂直化。 作为慧择的创始人,董事长马存军深谙第三方平台在互联网保险之战中的短板——缺乏竞争壁垒。如果没有大数据的背景,只是单纯做第三方保险电商平台,看起来的确很轻、很快,但核心数据都掌握在保险公司手里,自身毫无核心竞争力,可替代性极强。“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死得快。” 所以从2006年看好并进入保险电商领域开始,马存军就认定互联网对保险业的深度改造必然是一个重与慢的过程。“相较于其他金融产品,保险存在粘性差的天然属性,从吸引客户到信赖留存,必然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他深知,一旦成功,竞争壁垒得以建立、进而夯实。但这个过程必然坎坷、反复考验耐力。 慧择在“重与慢”模式上的实践,绝不是只以简单比价来吸引消费者投保,也不是只在保户与保险公司之间收取“过桥费”,而是在产品前端和服务后端都“驻扎重兵”,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改造产品研发、客户服务、深度介入定价及理赔环节,从而提升客户粘性。这种顾问式服务的定位,类似于保险界的携程。 回头来看,坚持的过程很煎熬,但马存军庆幸熬了过来。在完成几轮融资后,慧择终于开启IPO之旅。 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19年6月末,慧择已累计服务580万投保人及4730万被保人,与全国67家保险机构合作,为用户提供1000多款保险产品选择。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418万元。摩根士丹利、花旗环球金融及中金证券(香港)为此次发售的联席承销商,此次发售计划的预托证券发售数量及定价范围将于未来确定。 随着近年来客户的不断沉淀,慧择平台上实现的保费规模呈现翻番式暴增。一旦成功上市,在资本实力夯实、品牌知晓度打开的同时,叠加长期保障型险种的发力,慧择在保费规模、利润水平、决策效率、市场开拓能力方面的进一步突破,值得可期。 在充斥着颠覆意味的移动互联时代,慧择的13年发展之路讲的是一个“不断自我革命、自我颠覆”的故事。 它用保险思维来做互联网保险,不迷信流量,而是聚焦精准流量和细分领域,经营核心用户而不是经营保单。在掌握用户保险产品交易数据的前提下,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进行定制化产品开发,已成为慧择的发展特色。 慧择实现了从中介到平台的升级,甚至在保险产业链中的戏份越来越重。“它在保险交易中起到了纽带的连接作用,一边为用户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产品,并衍生出产品优化组合、个性定制、核保定价、风险评估、协助理赔等一站式深度服务;另一边拓宽带动传统保险企业的销售渠道,加强产品创新、监督理赔服务,促进传统企业产品、服务的良性竞争。”一位互联网保险观察人士点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