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昆明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昆明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做科学事怀人文情:三位大咖分享科技与人文碰撞之美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3-03-26

  在求真求是的追寻中,科学被人文的土壤代代滋养,成就了当今的大科学时代。科技镌刻着人文的基因,人文情怀涵养着科学精神。

  3月24日,之江实验室举办科技与人文论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以“做科学事,怀人文情”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树锋,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数学学院博导蔡天新在回望历史的洞察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杨树锋解释,科学与人文相去甚远。在研究对象上,科学研究物质世界,人文面向精神世界;在思维上,科学偏向理性思维,而人文偏向感性思维;在表达上,科学是严谨的,人文是含蓄的;在目标上,科学需要发现规律,而人文需要发现美。

  不过,科学与人文也存在一个共性——追求真善美。追求真善美,是人文的永恒价值;在发现真理和新技术的道路上,科学也需要追求从善的技术、具有美感的真理表达方式。

  “培养年轻人成为真善美的人,大跨度的学科交叉是必经之路。我们不能仅仅将学科交叉看作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更要将其当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杨树锋说。

  从微观角度来说,科学和人文的结合,可以碰撞出不少奇妙的火花。以数学和艺术为例,不少画作都以几何为桥梁,进行创新。

  蔡天新介绍,在马格利特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欧几里得的漫步处》中,左边的欧洲水塔是圆锥体,主视图和侧视图都是等腰三角形;水塔左边是街道,街道很长,长到最后交汇成一个点。画家的精妙在于把两样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变成两个全等三角形。

  让科学与人文交相辉映,离不开对科学精神的深刻领悟。从历史的角度,我们应如何看待科学精神的起源?

  吴国盛介绍,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常常将科学与科技混淆。事实上,技术可以普遍存在,而科学是一种高度依赖文化的现象。

  “我们要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需要理解科学背后的人文。”吴国盛解释,来自古希腊的演绎、推理是科学文化的起源,其精神内核是自由。推理演绎并不解决问题,有一种超越现实功利需求的长远追求,为现代科学积蓄了巨大无比的力量。简而言之,纯粹的知识,需要无功利的态度,才能真正获取自由。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