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央行发布了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超300万亿元,而且还在较快增长。 M2余额是指货币供应量中的广义货币,包括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以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等形式的货币。 从今年一季度的M2余额已超300万亿元来看,这样的存贷款规模是十分庞大的。按理说,如此规模货币供应量中的广义货币就放在那里,应该大家都不缺钱。但实际情况却是,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总觉得今年的钱没有往年那么多。 不仅自己收入锐减,似乎连之前财大气粗的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在过紧日子。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哀嚎声不断。 是央行的统计数据有误吗?不是。央行作为我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唯一机构,其数据的准确性毋庸置疑。 这就耐人寻味了,按说钱一经创造出来是不会减少的,它只会在企业、居民和政府等部门间循环转移。既如此,那么,这么多的货币怎么忽然间就不见了呢? 钱都到哪去了?为什么金融部门的统计和经济数据的实际走势会不一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央行早就给出了答案。 而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我个人认为,除了全球经济的下行,还不得不提一下那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口罩三年,一地鸡毛,之前许多超前消费族或者月光族,在疫情期间都感受了手里无粮,心里恐慌的切肤之痛。 正是这个原因,再迭加对未来预知的不确定性,不仅让很多人花钱畏手畏脚,就连企业在投资时也开始变得更为谨慎。这也算是后疫情时代的疫情次生灾害。 企业和居民资产由之前高风险的投资,变成了如今低风险的定期存款,M2余额里这些躺在银行里动也不动的钱,直接导致经济循环中的“活钱”变少、而循环不畅又造成了市场疲软,消费低迷。 货币不循环,会导致经济不振,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懂,奈何大家就是捂着钱袋子不消费或者少消费。难不难?难啊,面对这么一群甜言蜜语刀枪不入的主,想想那些经济学家的头也大。 其实,想让M2余额里的各种存款从银行里走出来,彻底活跃在市场上,流动循环起来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多想想怎么提升群众对未来的信心。只要群众对未来充满确定,现在就是多花一点钱又有何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