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各位亲爱的理财人,一个好消息是2024年马上就要来了,一个坏消息是2023年也快要结束了。年底了,交作业的时候到了,一年的时间,你和你的钱都经历了什么,不如我们一起盘一盘?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你对钱兢兢业业,钱对你爱搭不理,明明看着距离也不远,但总是看得见,摸不着,你们中间好像总差了那么一点点缘分。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他说只要这边发了工资,那边就有了出处,还都是那种必须要花怎么都躲不过的。 好像冥冥之中开了上帝之眼,凡是挣到的钱去处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还有那种理性上知道不对,但关键时刻总忍不住要剁手,每次认错认得真诚又深刻,但是下次死活改不了······ 有人觉得这很玄学,但科学也是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你在潜意识中,怎样看待钱,在现实层面,钱就怎样对待你。 焦虑型:这类人对待金钱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热衷于查看各种账户和账单,特别精细地理财,通过各种方法来进行比对,务必寻找到价格最优解,如果买股票,他们就会频繁交易,极其严格的控制自己的财务状况。 囤积型:这类人对待金钱的态度是难以割舍,金钱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他们厌恶风险,喜欢存钱,即使利率不高,他们也会坚持储蓄。 快感型:他们只享受买买买的快感,即使这种快感会在东西到手的那一刻破灭,但他们总会有新的目标让自己再次兴奋起来。 炫耀型:他们想要通过花钱赢得别人的关注,他们消费主要就是为了秀晒炫,聚会的时候他们会抢着买单,高调到一定要让所有在场的人知道。 逃避型:他们不愿意查看自己的账单,仿佛只要不看账单,就不用关注自己的财务状况;他们也从不做任何财务决策,因为只要不做决策就不会有错误的决策。 一个人成年后和钱的关系,往往与小时候关于钱的记忆和经历有关。《让女性受益一生的理财思维》中,作者认为,这并不是你小时候家里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钱带给你的感受,以及你父母在花钱,理财过程中给你带来的体验。 比如,很多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种会反复强调:父母挣钱不容易,那么孩子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匮乏感,习惯处于一种钱永远不够花的状态里;父母消费特别节省,孩子就很容易在继承父母的消费观,又或者走向反面大手大脚。 你对钱最早的记忆是怎样的?你对钱感受深刻的一次记忆是怎样的?你成长的过程中,对钱的感受有过大的改变吗?如果有,是因为什么? 找到你内心深处与金钱有关的故事,才能够更好地梳理与金钱的关系,金钱包含着太多的情绪和能量,如果没有积极的金钱观,或对金钱保持着消极态度,无论你银行账户上有多少余额都无法改善你与金钱的关系。 上市公司都会按照要求定期披露财务报表,我们个人每年也应该对自己的财务状况进行体检,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到有效动态调整。 资产,就是你拥有的,主要分为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主要是:货币基金、股票、债券以及其他投资;实物类的,主要是房子、汽车,以及一些放在二手平台置换的消费品。 负债,主要是你未来要偿还的,短期负债,比如各种消费账单,信用卡、花呗、白条等等;长期负债,比如房贷。 实物类的资产因为变现能力差,所以只进行了统计,金融资产,我是按照50:50进行配比,即50%的安全资产,50%的风险资产,今年行情不好,于是适当补了点仓位。 负债的话,短期负债都是日常消费,长期负债只有房贷,利率调整之后,加上公积金的加持,还款是没有压力的。 我的收入主要分为三块:主业、副业、理财收入。今年主业收入没有变动,但是副业和理财收入大幅度降低,支出与去年、前年相比是明显增加了。 应对风险的能力:现金流。稳定的现金流可以帮助我们对抗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事件。我个人是把现金流的额度锁定在2-3w的区间。我们是小城,没有房租等大额支出,个人的工作稳定,工资也能按时发放,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大额开销。口罩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任何时候优先保障到足额的现金流,然后才会按比例把资金放进不同的账户。 攒钱的能力:结余比。全年总储蓄/全年总收入,去年能达到41%,今年的线%。主要是前几年控制得有点过于用力了,今年就有些想要报复性消费了,明年就必须调低消费消费额度,偶尔任性可以,但不能一直任性。你当下的消费水平跟赚钱能力一定是匹配的。 轻巧而胜利的感觉,只属于少数人。大多数的我们,摸爬滚打和灰头土脸,是常态。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会让人成长,成功会让人“长叶”,失败会让人“长根”。只有一件事不会让人成长,那就是什么都不做。 理财是一个跟自己的对话,对内自省的过程。财富其实是成长变现的一种体现。变现之于成长,就像市场上产品的价格相对于价值的波动,有时提前,有时滞后,但将时间轴稍微拉长来看,二者总是大抵相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