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昆明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昆明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湘潭伢子回来了!”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3-04-02

  4月1日,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回乡途中,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

  马英九曾多次提出,自己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马援的后人遍布全国各地,湖南湘潭的湖田马氏,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从相关马氏家族的族谱来看,马姓子弟移居中国台湾始于清代中叶。目前中国台湾地区有马姓子弟四万余人,约占中国台湾地区2300万总人口的0.19%,为中国台湾地区百大姓氏的第63位。不过,相较于那些早年迁台的马姓子弟,马英九的家族抵达中国台湾地区的时间相对较晚。

  马英九的祖父马立安为湖田马氏的第二十世子孙。他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2月12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在马氏后人的记忆中,马立安是一位为人宽厚、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其骨髓的乡绅。码头边三块有近百年历史的大石碑,就是纪念马立安等人捐资兴建码头的功德碑。

  在湖南湘潭,过去有首歌谣这样唱道:“南北二兵几万千,人人醉倒寺门前。湖南团总谁第一,天下闻名马立安。”这是对马立安另一善举的传颂。马立安曾亲撰一联:“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马英九在台北的办公室里就挂着这副对联,时刻不忘祖训。

  1927年,马立安因病去世,享年59岁。因其生前交代一定要落叶归根、葬在湘潭,他的子女便将其棺木用船从湘江对面运了过来,最终葬在湘潭县茶恩寺镇双阳村长家坪黄茅山上。

  在南岳衡山的山脚下,有一所名为“岳云”的中学。 1935年至1940年,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的中学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马鹤凌在初中二年级就夺得了湖南省运动会的万米长跑冠军,其后又多次获得400米、800米、1500米和1万米冠军。

  自此以后,马鹤凌养成了持续不断的晨跑习惯。他对体育的爱好也深深影响着家人。马鹤凌每天早晨带着儿子马英九跑步,也令其养成晨跑健身的习惯。

  1948年马鹤凌来到台湾,多年来一直 思念家乡,挂念亲人,总想有一天回到故乡再见到亲人,亲自为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祭扫陵墓,以表达孝心。

  1989年,台湾导演凌峰来大陆拍摄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该片中摄有马鹤凌外甥刘肇礼从医的状况和家人的生活片段以及家乡的田园风光。马鹤凌在荧屏上看到这些情况后激动万分,甚至在那段时间里,一连看了37次,还特别给外甥刘肇礼写了一封信,随即写下一首诗,将诗随信寄去,诗曰:“割别家园四十年,乍观录影七情煎,孤儿卓立谁呵护,节妇余生孰爱怜。庐墓已为衰草蚀,江乡犹共古槐眠。临安未许歌归去,老泪纵横感万千。”

  其中“庐墓已为衰草蚀”一句,指其父亲马立安的墓地,四十多年未去祭扫。他在信中说:“己巳岁末,得家园录影,目观礼儿劫后儒医生涯,云妹苦节四十年,仍能步行扫墓,慰甚!唯多年怀念之故居,已仅存基石数方。先严之墓园,亦有墓无园矣!至见云妹频抚孤立江干之古槐,不禁大恸,缀此以志此生憾事。”

  2005年11月1日,马鹤凌病逝于台北。在其遗嘱中他这样写道:“寄望我儿英九继志述事,适时全力以赴。会内同仁随余义务工作十二年,各总会发起人皆热爱国家民族与世界人类之志士仁人,均应争取合作,以收众志成城之效。”并在自己的骨灰坛题上了“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两句话。

  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传统,清明节祭拜祖先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习俗。18年后 ,马鹤凌的儿子马英九如愿回到了故土。

  马英九在祭祖文中说:“亲爱的公公,这是我一生第一次来大陆祭祖与探亲,内心非常感动。您的遗训使我们子女都懂得自爱自强,为善助人,尽忠职守。这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