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一个,再救一个”是胡兆富的真实写照,无论是战场上抢救伤员,还是在医院救治血吸虫病人,他总会拼尽全力。胡兆富说看到腹大如鼓、干瘦如柴的血吸虫病人时实在难受,一门心思地想去救治他们,很多情况下只能为大家舍小家。 今年76岁的杨丽君是胡兆富在医院的老同事,“当时内科门诊人很少,每天要接诊150多个病人,胡医师每天来得比我们早,走得比我们晚,吃住基本都在科室或者值班室,虽然住在同一个宿舍楼里,却没和他碰过几次面。” 杨丽君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因为交通条件不便,胡兆富会花上一天时间,徒步到距县城以东40多公里的偏远乡镇毛良坞给病人看病,有时候碰到病人没钱治病,他就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给病人。 从1963年到1985年离休,胡兆富在常山县人民医院临床一线年,他从未请过一天假;脑子里的弹片后遗症引发头痛,他就拿冰袋敷一敷;患膀胱炎尿血也不休息,边吃药边工作;作为科室唯一的党员,每年春节主动要求在医院值班,一家人从来没有吃过一顿完整的年夜饭。 虽然内心一直对父亲有抱怨,但在胡玲成长的岁月里,耳畔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是胡医师的女儿吧?你爸爸真好”“你父亲救了我的命”“你爸爸真是个好医生”,在路上、在校园、在小区里,常常会有陌生人跟胡玲打招呼、微笑。她渐渐发现在家人生活中常常“缺席”的父亲,在广大病人中间无处不在,无微不至,收获了如此多的尊重。 “潜移默化中,父亲好像成为我的灯塔,一直指引着我向前走,17岁选择学校时,我也是受他影响进入了护理专业,希望我的一生也跟父亲一样,在医疗岗位治病救人。”胡玲说。 胡兆富(右)和老伴在家中翻看老照片(7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胡兆富的柜子深处藏着一个不起眼的鞋盒,里面装着大大小小十多枚奖章——华东野战军三级战斗英雄奖章、华东军区第一届劳模代表大会人民英雄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 历经数十年,奖章原有的明亮金色有些褪去,出现了斑斑锈迹。但当他拿出盒子、翻出曾经的军功章时依然激动澎湃,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反复擦拭。 这个鞋盒胡兆富藏了几十年,今年拿出来时也只让子女们匆匆看了一眼,便又重新放回箱底。 担任过常山县人民医院院长的王贞元,听闻胡兆富鲜为人知的经历颇感意外。他说两人相识30多年,从来没听他谈起过战争年代的事,即使偶有问起,也是三言两语带过,这些军功章更是见所未见。 胡兆富对个人利益看得很淡,工作多年,退休时存折上存款几乎为零,他的收入除了抚养四个子女,不少都给了有困难的病人垫付医药费、交通费。十多年前,一位老战友来家里看望他,询问是否享受到省先进工作者的补贴待遇,他却只是回答材料丢失了,也不准家人去补办。 1985年离休后,常山县人民医院因为他出众的医德与医术,想要高薪返聘,胡兆富只收取象征性的一元钱报酬。一年之后,他选择退出,他说那时候科室里来了不少专业院校毕业生,应该把舞台让给年轻人。 老兵胡兆富的故事被地方党委政府、百姓知道后,他得到了许多关心和慰问,一时间有许多领导、老同事来看望,他都有些不适应,总会挥挥手说一句“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不愿多谈一次功劳。 “您是真正的英雄,您身上的精神如果能传承下去,会出现更多像您一样,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好党员、好同志。”胡玲称赞父亲,但胡兆富的脸上却流露出一丝伤感,“真正的英雄牺牲了,他们走了,我才被大家知道,我只是在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守护当初的承诺,尽一名员的应尽职责。” 鲐背之年的胡兆富如今经常叹息,党和国家发展形势这么好,他却不能继续为人民做事、发光发热了,“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回顾人生,父母早亡,孤苦无依,是赋予了他第二次生命,新中国成立后还送他学习小学、初中文化,又到第七军医大提高医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