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一项政策被写进了我国的基本国策,主要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项基本国策被称为计划生育,目的就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同年12月,这项政策被写进了宪法。 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是建立在中国人口众多的前提条件之下。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才需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而自从计划生育政策施行以来,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都受到了积极影响。 人口问题是一个国家寻求长久发展必须要关注的问题,计划生育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必要性,但是具体的政策则要根据每个时代的人口具体情况来做出调整。 一方面要让政策引导人民群众,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而且政策的落实根本上在人民的行动,所以另一方面要根据群众的需求调整政策,从而提升施行效率,优化施行结果。 2021年8月,计划生育政策再次做出调整,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出解答方案。基本内容包括: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与此同时,全新的政策也带来了更多的讨论。 计划生育政策自从1982年开始施行以来,经历过几次较大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是针对当时的人口状况,为了积极调整人口结构从而使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而做出的改变。 最开始的计划生育内容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之所以定下这样的内容,是因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生活条件还不够好,但仍然有可能生育好几个孩子,这就导致了很多孩子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 而且当时的社会还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很多人自己本身受教育程度不够,在前几个孩子是女儿的情况下,就算是家庭条件不好,也要坚持再要一个男孩,一些家庭甚至要养育六七个孩子,其中的女孩子更是没什么上学读书的机会。 整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使得很多人甚至不能接受教育,这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是背道而驰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此类问题。 在计划生育政策施行了一段时间后,对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都有很多积极影响,但是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让该政策不得不做出调整。 于是时间来到21世纪初,这个时候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国家为了减缓人口老龄化,在一些地区放松了计划生育政策,养育和教育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其实是加重了经济负担,所以计划生育政策的放松首先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到了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这次生育政策被调整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针对全新的措施,提出相应的举措,成为了计划生育政策下一步施行的主要计划。这一次生育政策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改善我国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从而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的禀赋优势。 国家之所以重视人口问题,就是因为有人就存在人的经济活动,而人的经济活动则体现了人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而这些经济活动都受到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以及人口再生产等等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劳动力的数量、素质以及发展趋势对物质资料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而人口正是劳动力的源泉,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都受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情况的制约。 另一方面,物质资料的消费也受到人口的影响。人口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以及人口的自然构成、地域构成和社会构成,都会影响到社会再生产的结构、积累和分配的比例,也会影响到扩大再生产方向和规模。 物质资料的分配和交换也受到人口规模、再生产速度、年龄结构、生活水平状况、素质和消费倾向的影响。市场的供求变化更是依赖于人口相关结构的变化。 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想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就要想办法让人口的发展与此时的社会再生产运动所提出的要求相适应。这是经济学方面对计划生育政策必要性的分析。 斯大林曾提出过:“因为人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必要因素,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物质生活” 在计划生育政策开始提倡一个家庭可以养育三个子女的时候,适龄的青年男女反而并不想生孩子了。这种自觉晚婚、晚育,甚至不育的思想已经是现在很多青年男女默认的选择。 经济学家郎咸平针对如今这种大家不愿意生二胎甚至不愿意孕育下一代的现象,曾经提出过自己的观点:这种现象如果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中国50年后的人口将会断崖式下跌。 毕竟我国现在仍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新生儿维持人口增长率,很快就会面临人口急剧下跌的情况,这也就是为什么计划生育政策会在这个时候进行调整,但是政策虽然已经做出了调整,但是落实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当代年轻人不再把先成家后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大多数人开始关心自己个人而不是匆忙地建立一个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对于他们来说,一些传统的家庭观念已经过时,甚至要不要组建一个传统家庭都值得考虑。 人们之所以不愿意生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适宜结婚的年龄自己一个人都没有办法过上满意的生活,更不要说生一个孩子加重生活负担了。 这并不是现在的年轻人眼高手低,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活现状,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给予适龄青年养育下一代的信心。 人口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想要解决人口问题,根本上在于解决经济问题还有住房问题。政策一味地鼓励年轻人多生孩子,但是不考虑他们生了孩子以后的生活,当然是治标不治本。 而经济问题的解决,社会生产资料的分配,社会再生产的进行,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人口既是这些问题解决的基石,也能成为这些问题解决之后的受益方,只要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之后也就不会再受困于此。 |